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日报

探赜索隐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06版:人文周刊悦读       上一篇    下一篇

  毛慧

  与南宋史绳祖夫妇合葬墓出土文物的相遇,始于一场命运的“误入”。

  2010年伊始,我从学校三尺讲台转岗至博物馆库房。恰逢国家文物局开展馆藏珍贵文物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毫无相关专业背景准备的我,就这样跌跌撞撞地被裹挟着卷入了“洪流”,也由此结缘了这批南宋遗珍。

  从数据库录入的“描形摹纹”,到专题研究的“探赜索隐”;从首篇专题研究《南宋“罗双双”银鞋考述》的青涩探索,到成功申报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南宋史绳祖夫妇合葬墓出土文物研究》后的系统深耕,这条逆流而上的路,我走了整整十五年。尤记初辨墓志拓片时,面对“钩玄测灵,潜乎羲先”“严毖吉蠲,躬执馈盥”等诸如此类的解读窘迫,硬是把两篇多达1690余字的墓志全部抄录,借助辞典一一释读;难忘比对分析“星宿分野银盘”时,为五条錾刻有“二十八宿”和“十二分野”的铭文碎片翻阅数十篇文献的执拗……

  以一己之力梳理史墓千年故旧,实为艰辛。这一过程,犹如考古发掘中的剔泥去垢,需以敬畏之心拂去历史尘埃,又以严谨之态还原文化本真。今朝回望,始知最初那份“被迫上阵”的惶然,实为历史予我的慈悲。若非当年在数据库建设中被“抛入”文物的海洋,又怎会触摸到宋人“格物致知”的治学精魂?那些曾令我望而生畏的器形描述、墓志释文、器物赏鉴,在年复一年的凝视中,已经内化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而这批承载着宋韵风华的南宋文物,也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轨迹。它们不仅是研究的对象,更是跨越时空的知音,在无数个挑灯夜读的深夜、在库房与它们“面面相觑”的时刻、在展柜前驻足凝视的瞬间,默默讲述着南宋士大夫的雅致风骨与人间烟火,仿佛能听见南宋工匠捶打银器的叮当,能窥见士大夫提笔濡墨的侧影……

  特别需要铭记的,是这些文物本身给予的启示。史绳祖夫妇合葬墓中,文房器具的雅致超逸、生活饰品的精致华美、易学卜器的别致新颖、民俗清玩的精美绝伦、“秘色”瓷器的温润隽永、纪念明器的情真意切、墓志书法的简古高远,无不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审美品格与精神气象,让世人真切感受到文物背后的人文温度和艺术光辉。当“让文物活起来”的使命化为“宋韵”特展中的光影流转、文创中的巧思妙想、活动中的童心问答时,我忽然懂得:所谓研究,不仅是考据与阐释,更是一场唤醒文明记忆的仪式。那些静默千年的器物,终在当代人的凝视与对话中重新获得了生命的热度。

  书稿写了近20万字,后几经调整、修改,再请徐吉军、郑嘉励、吴锡标、魏俊杰、占剑、俞珊瑛、石超等专家学者审读指点,获益良多。衷心感谢徐吉军研究员,其时他正忙于省委宣传部的一部书稿,却花了近一个月时间精心批阅我的文字,小至错别字、标点、注释,大至文中失之严谨的不妥之处或有悖史实的讹误之处,均一一修订,并引经据典予以裨补勘正。其治学之严、待人之诚令我感佩!衷心感谢郑嘉励研究员,这位长期从事浙江地区宋元考古和研究的考古专家,他对宋韵文化总结的八句话“浩然正气的爱国主义、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经世致用的‘浙学’思想、放眼天下的海外贸易、典雅敦厚的士大夫生活美学、丰富多元的市民生活、奠定后世审美范式的文化艺术、以三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竟然在我的课题研究中得到了完美的验证。当考古实证与文化哲思完美契合时,那份豁然开朗的欣喜至今难忘!当我冒昧向他投书“请序”时,他欣然应允,并细心指导后续修订,“宋韵八条”为研究注入灵魂。感谢恩师吴锡标,离开他的课堂多年却依然一路关注着我的成长;感谢魏俊杰博士,十多年来,在历史地理学与历史文献学领域一直给予最专业最细致的指导,常常字字句句帮我斟酌再三;感谢占剑,文博路上的引路人,是他让我懂得,我才是一个“误入桃花源”的“武陵人”……

  衷心感谢无缘谋面的崔成实老前辈,他以一位学者的敏锐和责任,找回并努力拼凑起两方极为珍贵的墓志。传世文献中关于墓主史绳祖及其夫人的生平记载极为简单、模糊,而使他们的生平轮廓真正清晰起来的,正是崔老前辈。可以说,我所形成的文字体系均是建立在他的研究基础之上。这也让我深切体会到学术传承中“接力者”的责任,我们从未独行,而是站在无数前人的肩头眺望历史的星空。

  收官之际,掩卷沉思,深知这项研究远非终点,这叠书稿不过是在浩瀚宋韵中撷取的一瓢饮。虽已竭尽所能,但书中所述或存疏漏,观点或有偏颇,若能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学者关注南宋物质文化研究的幽微之境,便不负这十年寒窗。历史长河奔涌向前,而我们对文明的解读永远在路上——正如史绳祖墓中那款“秘色”瓷碗,历经千年土沁仍透出温润光泽,真正的文化传承,本就是在代代守护中历久弥新。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在时光深处守护文明星火的人们。

  毛慧

  衢州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从事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并完成省、市社科规划课题6项,有30余篇论文发表在《故宫博物院院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文献》等专业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