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美峰
地处浙江省西部、钱塘江源头的衢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万年文明史和四千多年建城史,同时也是孔子后裔的世居地和第二故乡,被誉为“南孔圣地”“东南阙里”。衢州孔氏南宗家庙是继山东曲阜家庙之后“全国唯二”的孔氏家庙,在近九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又一段的儒风传奇,孕育了衢州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底蕴。
四址三迁阅沧桑
宋建炎二年(1128)秋,孔子第48世孙、衍圣公孔端友及其从父、中奉大夫孔传奉召,前往扬州陪同宋高宗赵构郊祀。陪祀之后,孔传、孔端友准备返回曲阜。然而就在此时,金兵大举南下,在万不得已的危急形势下,孔端友奉“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北宋政和年间所颁铜印等家传珍宝,率领部分近支族人扈跸南渡,由此拉开了孔氏后裔在衢州定居的序幕。
宋绍兴六年(1136),宋高宗下诏“权以家庙寓学宫,春秋舍奠”,意思是暂且将孔氏家庙设在衢州州学之中,在州学内举行春秋两大祭祀大典。这样,孔氏家庙与衢州州学孔庙合二为一。以州学为庙对于当时的南宋朝廷来说,只不过是一个临时性的安排。但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一个“权”字竟然长达118年之久。在此期间,孔氏南宗一直处于“无专饗之庙”的境地。
宋宝祐元年(1253),宋理宗下诏,同意孔氏南宗衍圣公孔洙(孔子第53世孙,曾出任衢州通判)、衢州知州孙子秀的奏请,拨款三十六万缗,在衢州城北菱湖芙蓉堤上兴建家庙,并于宝祐二年(1254)春竣工落成。这是孔氏南宗历史上真正意义的首座家庙。龙图阁大学士、礼部尚书赵汝腾为之作《南渡家庙碑记》。据史料记载,菱湖家庙“规模弘阔,比拟曲阜”。内有庙祠亭堂八座,中为大成殿,塑有孔子像,是祭祀孔子的场所;西为齐国公、鲁国太夫人祠,分别祭祀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及母亲颜氏;大成殿后为郓国夫人殿,奉祀孔子的夫人亓官氏;东、西两侧分别为沂水侯祠、泗水侯祠,奉祀孔子之子孔鲤及孔子之孙孔伋。郓国夫人殿后为思鲁堂,意为思念故乡及历代孔氏先祖和阙里亲族。其东侧有咏春亭,供四方拜谒家庙之士休憩之用。
令人遗憾的是,菱湖家庙于宋景炎元年(1276)毁于兵灾,“荡无遗宇”,仅存在22年。衍圣公孔洙不得不将家庙迁建到其家所在的城南崇文坊,即今道贯巷一带。南孔由此进入了以家为庙的时期。崇文坊家庙是由孔洙所居的书楼改建而来的。孔洙让爵之后,元政府一直未拨专款按照菱湖家庙的规制重建家庙,也未能对崇文坊家庙进行有效的修葺。因而到元朝末年,崇文坊家庙的损毁已十分严重。明永乐初年、明中期,朝廷对崇文坊家庙先后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修葺。正是在这样的不断修葺中,崇文坊家庙才得以存在230余年。
明正德十五年(1520),孔承美(孔子第60世孙)以南孔子孙日益增多,崇文坊家庙体量较小,祭祀活动难以展开,且家庙年久失修、庙貌不严等为理由,又基于当时县学已另迁他处、原址处于空闲状态的事实,上奏朝廷请求将家庙迁建到县学旧址。明武宗下诏同意并拨给库银。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新桥街家庙竣工,并与翰林公署合一。
新桥街家庙在明朝万历年间,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葺。在清康熙十三年(1674)发生的甲寅兵变中,新桥街家庙经历战火洗劫,建筑物遭到了严重损毁。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孔衍桢(孔子第64世孙)千方百计筹集资金,重修家庙。经过这次大规模的整修,新桥街家庙“庙貌煌煌,剑佩琴书悉增其彩”。道光年间,现存孔氏南宗家庙基本定型,此后虽然屡遭毁损和修葺,但总体格局未发生重大变更。1998年,衢州对孔府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明确了明清两代家庙西轴线及孔府各建筑的规模、规制及变迁。随即,孔氏南宗家庙西轴线及南宗孔府复建工程正式动工,同时恢复孔府后花园。新桥街孔氏南宗家庙经历风风雨雨,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代有贤才美名扬
扈跸南渡之后,孔氏南宗以圣裔身份和大宗风范影响了江南士人和民众;同时,江南社会文化中的积极要素,源源不断地被吸收进南孔儒家文化,不断丰富和提升其内涵。正是在源远流长的文化交融与传承中,南孔后裔诗礼簪缨,贤才辈出。明天启年间《衢州府志》卷九《人物志·圣裔》篇给予极高赞誉,称之为“增美士林”“千秋冠冕”。
(一)孔端友:南宗始祖
孔端友,字子交,孔子第48世嫡长孙,天资聪慧,在经史、书画等方面颇有造诣。宋崇宁三年(1104),孔端友被授为朝奉郎、直秘阁、袭封奉圣公,大观年间被改封为衍圣公。由于恪尽职守,勤于祭祀及宗族事务,政和五年(1115),朝廷授其“至圣文宣王庙祀”朱印一方。宣和三年(1121),孔端友任通直郎,除直秘阁,特赐绯章服(章服是宋代官员的公装,五品以上为绯色,宋代衍圣公官阶为正八品,特赐绯章服体现了朝廷对孔端友以及孔子后裔的高度认可),并许就任关升(即准许孔端友在拥有相应资历并经核准之后升任地方官员)。
建炎三年(1129),孔端友和孔传等孔氏族人扈跸南渡。宋高宗考虑到孔端友等人扈跸有功,就将其赐家衢州。辗转抵达衢州之后,孔端友和孔传等人齐心协力,尽最大能力将族人安顿妥当,并逐渐恢复了包括祭祀在内的宗族事务。建炎四年(1130),孔端友出任郴州知州,致力于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后改任直秘阁,提举洪州玉隆观,于绍兴二年(1132)病逝。
(二)孔洙:高风让爵
孔洙,字景清,又字思鲁,孔子第53世嫡长孙。宋景定二年(1261)之后,孔洙先后出任平江、信州通判。在此期间,致力于南孔宗族事务,协助知州孙子秀新建了菱湖家庙,并将家庙迁建到城南崇文坊。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之后,欲以思想的统一巩固其政治统一。北宗衍圣公孔浈因冒姓而夺爵,朝廷“议立孔子后”,历经廷议,确认“寓衢者乃其宗子”。至元十九年(1282),元世祖下诏请孔洙进京,并想请孔洙回曲阜承袭衍圣公爵位,主持曲阜家庙及宗族事务。孔洙以先祖陵墓在衢州,且衢州已建家庙,不忍举家北上为由,愿意让爵给曲阜族弟孔治。元世祖同意了孔洙的请求,称赞他“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后也”,便改封他为国子监祭酒、提举浙东道学校事。从此之后,南孔就永远丧失了承袭衍圣公的资格。这就是孔氏家族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孔洙让爵”。这场让爵不仅消解了南北两宗的爵位之争,维护了孔氏家族的和睦团结,更为重要的是,顺应了维护大一统局面的历史潮流。从此,南孔全面走向了平民化。
尽管失去了爵位,但孔洙仍以衍圣弘道为己任,履行“圣裔”职责。至元二十四年(1287),元世祖命大臣程钜夫赴江南地区遍求贤士,程钜夫认为精英人士不在于数量之多,仅向忽必烈推荐了20多名最具代表性的人士,孔洙名列其中,他在江南士人中的名望之高和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三)孔彦绳:首位翰林院五经博士
自孔洙让爵之后,南孔不仅丧失了“衍圣公”这一称号,同时失去了诸多其他待遇。伴随着子孙的日益繁衍、人口的不断增加,南孔陷入困境时期,连祭祀活动都难以充分保障。明中期以后,南孔的境遇不断引起各级官员的关注。明正统八年(1443),通过顺天府推官徐郁的努力,南孔的差役、徭役被免除;正统十年(1445),在浙江按察佥事彭贯等人的努力下,朝廷将之前抄没的五顷祭田归还南孔。上述帮助虽然为南孔发展提供了一定保障,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局面一直到沈杰担任衢州知府后才发生重大转机。
弘治十八年(1505),衢州知府沈杰基于孔氏南渡、孔洙让爵等重大史实及南孔“缺官奉祀,衣冠礼仪,猥同氓庶”的现实困境,上疏朝廷,希望朝廷能够参照朱熹后裔的待遇,授予南孔后裔孔彦绳(字朝武,孔子第59世嫡长孙)为翰林院五经博士。
正德元年(1506),明武宗下诏同意授孔彦绳“翰林院五经博士”之职,并准许子孙世袭,主理衢州孔庙祭祀,并减免了南孔祭田的税赋,从而重新确立了孔氏南宗的官方地位。孔彦绳主持修缮衢州孔氏家庙,维护南宗礼乐传承,并推动儒学在江南的传播,巩固了南宗作为孔子正统后裔的社会影响力。
(四)孔庆仪:南宗首任奉祀官
孔庆仪,字寿?篯?,孔子第73世嫡长孙,于光绪年间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辛亥革命后,封建爵位制度虽被废除,但1913年,北洋政府仍设立“南宗奉祀官”职位由孔氏南宗世袭,孔庆仪这位末任翰林院五经博士,因此成为南宗首任奉祀官。在任期间,他致力于修缮南孔家庙,推动儒学教育,并与曲阜北宗保持联系,共同维护孔子祭祀体系。作为孔氏南宗由封建时代向近代过渡的关键人物,孔庆仪在时代变革中确保了南宗祭祀体系的延续,对衢州孔庙的保护和儒学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1902年,孔庆仪将孔氏家塾改为孔氏中学堂,招收非孔氏子弟入学,现今的衢州市尼山小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906年,衢州商会成立。孔庆仪被推举为商会总理,积极推动衢州商业发展。他集资建立了商办衢县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开了衢州近代工业的先河。
(五)孔繁豪:客死他乡护像人
孔繁豪,字孟雄,孔子第74世嫡长孙,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科毕业,1924年承袭职位后,长期主持南孔家庙祭祀与管理工作。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电令浙江省政府采取严密措施,以保护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浙江省政府决定,令奉祀官孔繁豪护像前往龙泉山区暂避。1939年,日寇侵逼衢州,孔繁豪在四名卫兵的护送下,辗转来到龙泉县八都李家祠堂,供奉圣像。1940年冬,浙江省政府又电令孔繁豪,将楷木像转移至更加偏远的庆元县。1942年、1944年,衢州城两次沦陷,南孔家庙祭器多被残毁,无处寻觅,族人流离失所。孔繁豪仍坚持在极端困难环境下维持祭祀传统,并积极组织族人参与抗战救亡。1944年,孔繁豪因忧愤成疾,英年早逝,年仅45岁。因孔繁豪膝下无子,无以为继,病危时立遗嘱指定胞弟孔繁英长子孔祥楷承袭奉祀官。
(六)孔祥楷:南宗末任奉祀官
孔祥楷,字子摹,孔子第75世嫡长孙。1945年,年仅7周岁的孔祥楷承袭孔氏南宗奉祀官,成为中国历史上南宗最后一任奉祀官。孔祥楷历任河北金厂峪金矿矿长,沈阳黄金学院副院长,衢州市长助理、市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孔祥楷是南孔文化的忠实守护者和传承者,也是南孔文化对外交流的卓越推动者和践行者。2000年,他牵头复建了孔氏南宗家庙的家祠、孔府和花园,使南宗家庙的面积以及格局恢复到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2004年,他主持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孔氏南宗祭孔大典。2011年,南孔祭典正式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代人祭孔”的理念广为流传、深入人心。20多年来,他凭着心中的热爱和无尚的使命,不顾年迈和病痛,常年穿行于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宣传、宣讲南孔文化、儒家文化;精心创作了话剧《大宗南渡》和一系列交响音乐作品,丰富了南孔文化内涵。在他的倡议下,衢州中小学生《论语》学习比赛、大学生《论语》大赛先后创立,并走向周边省市。他积极推动与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合作开展国际人文交流活动,亲自为留学生上课,使南孔研学游成为孔子学院国际人文交流的重要品牌。
南孔祭典永流传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南孔祭典是祭祀圣祖孔子的礼仪,始于南宋绍兴年间,既延续了南宋以前朝廷祭祀孔子的礼仪,又具有南渡后的孔氏家族祭祀先祖的特征,是一种国祭、家祭、民祭相结合的独特的祭孔活动。进入新时期以来,南孔后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革新,以“当代人祭孔”为特色的南孔祭典,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范例。
据史料记载,南宗祭孔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其包含的祀典主要有:四大丁祭、四仲丁祭、诞辰日祭、忌日祭、八小祭、朔望拜庙、袭爵告庙、乡官谒庙等,具有规制高、类别多、仪式感强等特点。辛亥革命时期,因时局动荡,南孔祭典已不像封建社会时期那样有序。直至抗日战争胜利,社会稍趋安定。1946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衢州孔氏南宗家庙举行了抗战胜利后首次官方祭孔大典。这次祭典,由当时的衢州绥靖公署主任、陆军二级上将余汉谋担任主祭官主持,浙江省政府主席沈鸿烈特派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姜卿云作为他的代表参加。当天上午9时,“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圣像”由军方代表蒋团长护送还庙,最终将圣像安奉于家庙思鲁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南孔祭典一度中断50多年。2002年12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衢州调研。在听完孔子第75代嫡长孙孔祥楷对孔氏南宗历史沿革的介绍以及今后祭孔的设想后,他点点头说,孔氏南宗家庙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广,是浙江历史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南孔文化值得很好地挖掘和弘扬。他的关注和支持为南孔祭典的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2004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5周年纪念日。经过深入研究和充分筹备,在衢州南孔家庙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首次祭孔大典暨国际儒学论坛。这次祭典由时任分管文化教育的副市长任司仪,时任市政协主席主祭,孔祥楷陪祭。这场祭典,开创性地取消了历代沿袭的“三跪九叩”礼,代之以鞠躬致敬;将牛羊猪“三牲”祭品改为“五谷”和文房四宝;将大成殿内原来奉祀的“大成至圣先师之神位”改为“大成至圣先师之位”,既保持仪式庄严又彰显时代精神。著名导演谢晋先生担任同期举办的“南宗祭孔纪念晚会”艺术总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了一台融合祭祀乐舞、诗词吟诵和民俗展演的文化盛宴。
2005年9月6日,习近平同志第5次来衢州视察时提出,衢州历史悠久,是南孔圣地,孔子文化值得很好挖掘、大力弘扬,这一“子”要重重地落下去。这一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主办全球联合祭孔活动。此次活动以山东曲阜祭孔为主会场,并在韩国汉城、日本足利、新加坡韭菜芭等地设立海外同祭点,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和国际影响力。衢州南孔家庙作为全球联合祭孔的重要分会场之一,与曲阜北宗采用清代服饰不同,特别采用了宋代衣冠规制,突出了“衣冠南渡”的历史特色。整个仪式包括迎神、三献礼、诵读《论语》和送神等环节,庄严肃穆。活动期间还举办了“南孔文化展”,展示了珍贵的家谱、祭器和南宋儒学南迁史料。随后的2006年南孔祭典,习近平同志专门发来贺信:“衢州素有‘东南阙里,南孔圣地’之美誉,南孔文化在浙江的历史文脉中具有独特优势。对于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一定要加倍珍惜,发扬光大。”
时光荏苒,自2004年9月衢州恢复南孔祭典之后,每年一祭已持续20多年。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批准衢州与曲阜共同承办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衢州分会场与山东曲阜主会场联动纪念孔子诞辰,首次形成“南北共祭”格局。本次典礼特别增设了“迎取圣水”环节。孔氏南宗后裔在祭典之前到山东曲阜夫子洞,迎取尼山“圣水”,供奉在南孔家庙大成殿上。在祭孔典礼当天,由孔子第76代嫡长孙孔令立恭请“圣水”,将“圣水”倒入孔子文化公园的碧水桥下,汇入衢江。尼山“圣水”与衢江水相汇相生,象征着孔氏后裔在江南衍圣弘道,儒家文化在江南赓续绵延。
如今,借助着南孔文化的滋养,“一座最有礼的城市”已经成为衢州鲜明的地域标识和精神气质,“衢州有礼”文明品牌也升级成为“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伴随着南孔文化融入衢州古城国家级5A景区建设,“古城新市有礼地”的金名片也愈发深入人心。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国际化的衢州,将以“东南儒学走廊”为依托,成为传承儒学文化、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为加快打造四省边际文化文明新高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配图由记者余晓展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