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毛慧娟 通讯员 郑梦欣 高骞
“以前最怕年底领不到工资,现在我们一开工就办了银行卡,每个月都会按时收到钱。”一位正在衢州某农村道路施工工地上干活的农民工表示,“人社部门干部也经常来工地检查工资发放情况,我心里踏实多了,干活也更有劲了。”
农民工放心的背后,是衢州一套针对工人工资支付的跨部门协同监管新机制正在高效运转,特别是对那些投资规模小、监管易存死角的小微工程项目,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
打通信息壁垒
构建跨部门协同机制
“过去,500万元以下项目不在省实名制平台强制范围,乡镇自己招、自己建、自己管,人社部门往往‘事后救火’。”衢州市人力社保局劳动保障监管科科长王倩坦言。
今年以来, 市人社部门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定位,聚焦工程建设领域监管薄弱环节,针对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下、由乡镇(街道)、村(社区)作为建设主体的小微工程项目(包括农村道路、小型水利、人居环境整治、微型市政工程等)开展专项整治,系统破解小微工程项目保障工人工资机制落实难题。
市纪委监委、人社及住建、交通运输、水利等行业主管部门、乡镇(街道)等明确监管责任与信息共享义务,形成了全市建设项目“总台账”。人社部门依托共享信息,联合相关单位对每个新开工项目进行定向排查。重点核查工资保证金缴纳和工资专户设立情况,确保“开工一户、监管一户”。同时,人社部门推动监管重心下移,将监管触角延伸至这些投资规模小且数量众多、监管易存死角的小微工程领域,监管模式也由被动“事后处置”向主动“事前预防、事中监管”转变,从源头上防范风险。
“现在哪个镇、哪个村有新开工工程项目,系统每日自动推送短信,我们24小时内上门核查工资专户、保证金和实名制通道。”王倩介绍,今年至今已开展10批次信息互通,覆盖新开工小微工程项目300多个,问题发现率由去年的18%提升至今年的62%,但平均处置时间从15个工作日压缩到3天。
注重数字赋能
从源头上防范风险
“如果有欠薪,扫这个码!”在江山市贺村镇,每个施工工地上,都贴着“安薪码”二维码,工人(农民工)用手机扫一扫,即可上传考勤、工资条等信息,系统自动定位项目、匹配网格员,30分钟内必有回复。
近年来,衢州探索以工人实名制管理为抓手,建立完善“衢州市建筑市场信息化平台”,全面推进在建项目工人实名制电子考勤,实现施工单位用工信息、考勤记录“一键可查”,并督促施工单位将实名制考勤数据与工资发放数据相统一,作为纠纷处置时工资数据核算的重要依据,切实维护工人合法权益。我市还拍摄《建筑工地农民工无欠薪》公益宣传片,推进“安薪码”进工地全覆盖,引导鼓励投诉人通过手机扫“码”在线投诉,畅通欠薪信息反映渠道,做到“有报必接、有案必查、有欠必追”,提升纠纷处置效率。
为更好监督小微工程相关工资支付问题,我市人社部门注重压实乡镇(街道)等作为建设单位的保障工人工资主体责任,显著提升对工人工资支付的协同监管能力与治理效能。柯城区就将涉薪隐患交办到乡镇主体责任单位。
今年1月份,柯城区航埠镇一项目因工程款拨付问题,导致工人工资未足额支付到位,产生劳资纠纷。柯城区人力社保局向主体责任单位下达《欠薪问题交办单》,督促航埠镇促成工程款项及时支付。航埠镇也及时行动起来,并最终促成工人工资支付到位。
龙游县则强化压实欠薪主体责任。今年8月,龙游县湖镇镇通过镇劳保所、平安法治办、法院执行局、有礼公社形成“快速响应、联合处置”的工作机制,对欠薪主体进行追责,解决了龙廻陈村自来水工程项目16名农民工的涉薪投诉,帮助其追回工资19万余元。
深化协同机制
为根治欠薪聚合力
今年7月,衢州某新能源材料企业因市场环境影响,订单减少,部分生产线停工停产。其中,有60多名员工拟被调整至企业另一岗位工作,但这些员工以工种熟练度低、工资待遇不如之前等原因拒绝调岗,引发集体性劳动争议。
接到员工投诉后,衢州智造新城劳动争议协同治理中心立即联动企业所在的盘龙企业社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智造新城管委会法治服务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赴企业与相关负责人沟通。经多次协商后,企业给出“员工放假待岗”的处理方式,员工表示接受,该集体性劳动纠纷得以平稳妥善化解。
据了解,今年2月成立的衢州智造新城劳动争议协同治理中心,正是我市深化协同机制、加强部门联动,搭建欠薪治理共同治理机制的生动实践。
“机制运行以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实现了‘源头治理’和‘精准监管’。”王倩感慨道,通过掌握全量项目信息,织就工资支付“保障网”,更好地保障了工人工资支付制度的落实。而通过强化预警排查,对全量项目信息的分析,能够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并向相关责任单位发出风险预警,提前介入化解。在发现问题后,强化部门联动“兜底线”。及时开展部门联合处置,对于违法分包转包、不落实实名制等开展联合处置,守护工人“钱袋子”。
通过一系列的联合重拳出击,全市小微工程项目监管实现了从“零散化”到“系统化”、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根本转变。2025年以来,我市在政府项目、国企项目拖欠工人(农民工)工资问题方面共处置劳动纠纷案件70起,涉及人数826人、劳动报酬1112.4万元,处置率达100%。
从“零散应对”到“系统防控”,衢州用一场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协同改革,为根治欠薪写下“长效闸”样板。未来,这座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将继续擦亮“衢薪安”品牌,让“薪”安成为最温暖的城市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