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红岭 尹婵萱
绿水绕村流,青山映白墙。来到开化县音坑乡下淤村,一幅“绿水青山”生态画卷跃然眼前。
艺术家陈进弯腰蹲在马金溪滩,小心翼翼拾起一块纹路如月亮山轮廓的石块——这是他入驻下淤村以来,收集的第200块“自然艺术品”。这些溪石与世界各地的啤酒罐一起,被摆在他的Open工作室吧台旁,成了游客相机的聚焦点。
陈进是第一批入驻下淤村的艺术家之一。如今,下淤村已和全国各地30多位艺术家签了入驻协议。“艺术家的到来,不仅扮靓了村庄,更带活了产业。”下淤村党支部书记叶志廷说,曾经淤泥满地的乡村,已经成为有颜值又有产值的艺术乌托邦。
艺术驻留 非遗扎根
下淤村的文化赋能,始于对闲置资源的创造性转化。2018年,借着农房整治的东风,村集体有偿收储40多栋土木结构老屋、流转了500余亩土地,以“修旧如旧”的微改造,为打造艺术乡村腾出空间。
2021年,以知名策展人陈进为首的15位“新乡人”,成为首批扎根下淤村的艺术家。
“这里的老木梁、旧石板都透出烟火气,能装下艺术与游客的‘慢时光’。”陈进说,“选择此地,是因为这里优美的山川、清新的空气,以及那淳朴的民风。”在他的引荐下,陶艺家周相春等艺术家纷纷入驻,两人还为“艺创花街”设计了3幢充满文化味的特色建筑。原本无人问津的古旧老街,引得游客蜂拥而至。
艺术的浸润,悄然改变着村民的生活。看到艺术家“变废为宝”,村民们纷纷模仿改造自家庭院,农耕场景涂鸦、竹编陶艺装饰渐成风尚。
如果说,艺术是“外来活水”,那本土非遗就是文化赋能的“根”。2023年,下淤村以政策扶持与诚意邀请,吸引龙坦窑非遗传承人汪家良入驻。
龙坦窑非遗馆内,《开化县志》拓本记载着元代“百座圆窑”的盛况,1982年出土的瓷片见证千年窑火;馆外,游客可亲手体验“勾线拓染”“一笔点画”的青花技法。汪家良还邀约国家级非遗“婺州窑”传承人陈新华入驻下淤村,共同探索“青花+青瓷”的“双青”瓷艺。今年4月,作品《莲瓣双耳瓶》斩获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创作大赛金奖。
“我们不仅要传承技艺,更要让村民、游客参与进来,一起烧旺千年窑火。”汪家良相告,目前,龙坦窑非遗馆已成为下淤村文旅融合的核心景点之一,每年接待研学团队200余个,带动12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年营业额达80万元。
景秀文丰 生金活水
“这家民宿古色古香,一走进去,满满的文化气息就扑面而来。”下淤村马金溪边的“汉唐香府”民宿内,从广州来旅游的金女士正和朋友悠然体验“香文化”。
汉唐香府临溪而筑,木廊竹榭,临流照影,以焚香、品茶、听琴、雅坐为特色,是新乡人陆永芝在下淤村创立的精品民宿,也是开化县首家以书、香、花、琴、茶“五道”文化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文化体验馆,是衢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开化县诗词学会创作基地。
文化集聚自然带火了文旅流量。叶志廷说,随着下淤村名气渐响,游客量大幅增长,村民们顺势开启“家门口创业”。
叶小平就是其中之一。看到村里发展越来越好,他结束20多年的异乡打拼,返乡办起农家乐。他说,起初农家乐只为民宿客人提供饭菜,后来,他研究推出了颇具特色的钱江源汤瓶鸡、开化清水鱼、朱熹白腊肉、五婆强盗炒等“十道不得不吃的开化菜”,深受游客欢迎。“这些有故事的菜,还上过央视呢!”叶小平说,如今,他的农家乐年收入突破百万元,还带动10余名村民就业。
产业升级 多元共生
“我们将村庄划分为居住、艺创、山谷田园和滨水游乐四大区域。已成功孵化出水岸烧烤、金溪游船、滨水乐园等20余种业态。”叶志廷介绍,下淤村构建“旅艺农”综合体,推动多个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多元产业的协同共生。下转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