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日报

竹载乡愁发“金”枝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01版:头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陈明明 徐聪琳 祝春蕾 陈炜 通讯员 雷金洋

  “很惊喜,很振奋,信心倍增!”9月15日,说起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中出现“一盒故乡”的画面,“一盒故乡”竹居生活馆掌门人姜鹏仍难抑激动之情。作为一名返乡青创客,姜鹏在龙游溪口镇创业多年,不断为当地农产品注入文化灵魂,也不断吸引更多年轻人集聚于此。

  静卧于灵山江畔的溪口,是一座有着近1400年历史的江南古镇。明清时期,溪口人便开始远行经商,他们低调务实、诚信经营,铸就了“龙游商帮”的辉煌成就,书写出“遍地龙游”传奇。溪口历经繁华,也曾一度沉寂。而如今,随着文化与青创客的活力碰撞,古镇重放光彩。

  老手艺编织新生机

  “一盒故乡”竹居生活馆藏于溪口老街深处,前厅原是一座造纸工坊,现在陈列千余种浸润竹韵的文创产品;后院的旧民居,则被改造为竹艺创新实践基地与培训工坊,老手艺与新创意在此共生。

  手艺人徐明光在工坊里专注地剖篾,手起刀落,竹子应声而裂。

  “我很喜欢竹子。人这一生像竹子,有节有段,却始终向上生长。”徐明光13岁便随父亲学习竹编,至今已有59个春秋。他技术好,远近闻名,曾经一年忙到头。然而随着塑料制品兴起,竹编行业日渐式微。

  在不惑之年,徐明光“失业”了。为维持生计,他转行做过司机、保安,但闲暇时仍忍不住编个竹篮、扎个竹筐,手艺从未生疏。直到姜鹏的出现,为他带来了人生的新“竹节”。

  那是2016年,姜鹏辞去杭州某电商公司视觉总监一职,毅然返乡。面对家乡40万亩竹海,他锁定了“以文化激活传统竹业”的创业方向。

  “我们一直在想,如何把溪口丰富的资源和传统产业重新激活。”姜鹏带领团队走访乡村,集结当地老手艺人,将传统的竹编技艺和新设计理念相融合,开发出既具古韵又符合当代审美的竹编产品。

  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意传承,使竹编这门深藏于民间的古老技艺,从幕后走向台前,既传统又新潮。老手艺人也不再只是篾匠,而是蜕变为文创产品的创作者。

  “这些思维活跃的年轻人让我眼界大开,做出的东西能跟上时代,也走得更远。”徐明光说,凭借自己扎实的手艺加上年轻人的好设计,他什么都能“编”出来。

  姜鹏又发挥自身特长,通过电商与直播,让老手艺有了文化附加值——“一盒故乡”竹居生活馆的2600余款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供不应求。

  老建筑“创”出新业态

  随着农特产品和手工艺品订单日益增多,姜鹏又将目光投向家乡的老建筑。这些承载文化记忆的旧宅,正被赋予新的经济生命。

  2017年,溪口启动老街改造提升工程,姜鹏负责运营,把老建筑改造为竹木工坊、乡村振兴竹居讲堂、乡愁村播站和大师工作室……

  姜鹏幽默地自称“啃老族”:他“啃”的是资源——将竹子产品化、品牌化;“啃”的是老手艺——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啃”的是老建筑——把古厝旧宅改造为文创空间,成为吸引人们打卡的新地标。

  在这个过程中,姜鹏带领的团队成员也逐步成长起来。

  应轶是溪口人,原先在杭州工作,2019年加入了姜鹏团队。经过几年的历练,他开始“单飞”,负责溪口未来乡村的活动植入。

  热闹的溪口像块磁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子。

  朱梅芝2021年来到溪口,现在已是“一盒故乡”的运营总监。“我们除了竹制工艺品,还有竹制装置。”朱梅芝说,几年下来,团队已经形成固定的工作流程,先由设计人员设计,再交由当地手艺人制作。

  同年,姜鹏等人干得热火朝天,打动了来此考察的吴琴芬。

  吴琴芬此前一直在江西景德镇做陶瓷设计,老家在溪口附近的庙下乡。在溪口转了一圈,吴琴芬看中一幢老房子,并把它改造成一个艺术空间,带着团队把工作室搬了过来,取名瓷米文创,从事艺术设计和展览。

  被竹海围绕的溪口,给了吴琴芬充足的创作灵感,她把溪口的竹文化与新潮元素融合,创作出溪口的吉祥物——卡通形象的竹宝、笋宝。

  蕴藏千年历史与商帮文化的溪口古镇,正因为青年的回归,一次次被激活、被点亮。

  新乡愁铺就未来路

  “青创客选择溪口,是因为看到了这里发展的潜力和机会。”溪口镇党委副书记邵张准表示,乡村拥有广阔的天地,而溪口也为青创客提供了创业创新的土壤。

  2022年,姜鹏在溪口成立“青春联合会”,将青创客聚集在一起,搭建起互相交流、互相帮助的平台。

  同一时间,溪口也正式入选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镇级文旅国资公司的成立,进一步构建起“国企主导+青春联合会运营+村集体参股”合作模式。下转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