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日报

一场金融与实业的双向奔赴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04版:金融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毛瑜琼 文/摄 通讯员 徐炌 实习生 尚倩楠

  9月3日,记者走进衢州新成永创合金有限公司的厂区里,200亩开阔的空间内,39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如整齐的“钢铁矩阵”舒展着筋骨。车间里传来机械运转的均匀声响,4条智能生产线上,一件件有色金属铸件顺着传送带缓缓移动——这幅充满活力的生产图景,藏着一段金融与实体共生共荣的故事。

  故事的起点,是在2020年10月。彼时,衢州新成永创合金有限公司在衢州这片沃土上扎根,专注于有色金属铸造领域。董事长黄陈奎带着对行业的敬畏,一头扎进了这个竞争激烈的赛道。“有色金属铸造,拼的是技术、效率,更拼迭代速度。”黄陈奎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而他的行动也印证着这份认知。

  2021年,黄陈奎拍板决定:扩大厂区,新建智能生产线。2.4亿元的总投资,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了企业的资金链上,但他知道,不投入就会被淘汰。从图纸设计到厂房封顶,从设备采购到人员培训,两年时间里,衢州新成永创合金有限公司的厂区一点点“长大”,智能生产线的轮廓也日渐清晰。

  转折发生在2023年3月,4条新生产线正式投产,车间里的机械臂精准作业,智能控制系统实时调控着温度与精度。“效率提了30%,产品合格率从92%涨到98%。”黄陈奎指着生产线显示屏上跳动的数据,眼里闪着光。可喜悦没多久,新的难题来了:订单像雪片般飞来,原材料采购、人工成本、物流费用……处处都要花钱,而前期的巨额投入早已掏空了企业的“家底”,能抵押的房产都抵押了,流动资金成了卡脖子的“紧箍咒”。

  就在黄陈奎对着财务报表犯愁时,杭州银行衢州分行的客户经理敲开了厂区的大门。“当时就是例行走访,看到车间里机器转得欢,却发现黄陈奎的眉头紧锁着。”客户经理回忆道,那天的谈话里,黄陈奎坦承了企业的困境:技改后竞争力上去了,销售额月月增长,可手里的钱却跟不上订单的速度。

  没有丝毫犹豫,杭州银行衢州分行当天就成立了专项贷款调查小组。组员们扎进车间,盯着生产线记数据;翻出近三年的销售台账,核对每一笔进出款;甚至跟着货车去下游企业了解产品口碑。“我们发现,这家企业技改后的产品在华东地区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了8个百分点,订单排期已经到了半年后。”银行调查小组组长说,数据不会说谎,这是家有潜力的“隐形冠军”。

  两天后,黄陈奎收到了银行的通知:500万元纯信用贷款获批,利率还比市场平均水平低。“没抵押、没担保,两天就到账,这速度把我惊呆了。”他至今记得,收到放款短信那天,他立刻让采购部下单订了200吨原材料,“生产线停不得,这钱就是‘救命粮’。”

  资金活水注入,企业的发展齿轮转得更欢了。可黄陈奎心里还有个隐忧:一年后贷款到期,万一资金周转不过来怎么办?杭州银行衢州分行似乎早有预判,客户经理主动上门宽心:“我们有‘无还本续贷’业务,到期不用先还本金,直接续贷,能省下不少财务成本。”

  这份“预判”,源于银行对企业的持续跟踪。客户经理每月都会来厂区转转,有时是看生产线的运转情况,有时是和财务聊现金流,偶尔还会帮着分析行业趋势。“他们比我还清楚企业的资金缺口时点。” 黄陈奎打趣道,杭州银行衢州分行就像企业的“财务管家”,总能在最需要的时候递上“金钥匙”。

  如今,衢州新成永创合金有限公司的车间里,4条生产线24小时不停歇,产品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的汽车、电子企业。“今年1月到7月,企业的销售额达到4亿元,年底突破6亿元没问题。”黄陈奎颇具信心地告诉记者,“有杭州银行在,底气足得很。”

  从500万元信用贷款解燃眉之急,到“无还本续贷”卸下后顾之忧,杭州银行衢州分行的金融服务,就像为企业量身打造的 “输水管道”——既精准对接需求,又保持持续供给,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记者手记

  走进衢州新成永创合金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最打动我的不是轰鸣的生产线,而是黄陈奎提到杭州银行时眼里的光。那束光里,有被理解的暖意,更有对未来的笃定。

  小微企业融资难,难在“轻资产”与“急需求”的矛盾。衢州新成永创合金有限公司的困境并非个例:技改投入大、抵押品不足,企业却正处在订单爆发期。杭州银行衢州分行的破局之道,在于“不看抵押看潜力”——用两天时间完成调研,靠数据识别企业竞争力,以纯信用贷款打破桎梏。

  更难得的是,银行的“持续陪伴”。从首笔贷款到“无还本续贷”,银行的服务像一场“接力赛”,而非“一锤子买卖”。这让我想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从来不是简单的“给钱”,而是要像毛细血管般,精准感知企业的脉搏,在关键时刻递上“氧气”。

  采访中,这样的“金融温度”不断闪现。它告诉我们:好的金融服务,能让企业敢投入、有后劲,而这,正是地方经济充满活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