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组 吴晓龙
九月开学季,全新的浙江建设技师学院龙游校区正式启用,迎来了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生。这是落户龙游的第一所“大学”,翻开了龙游教育史上全新的一页,而它能为龙游带来什么?昨日,笔者就此事采访了相关人士。
构建教育新生态
重塑县域教育格局
一招鲜,吃遍天。随着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需求激增,职业教育战略价值愈发凸显。技工院校虽与传统专科院校办学定位不同,却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今年8月,省人力社保厅联合教育厅等20部门发文,明确支持技工院校面向未就业大学生开设全日制技师班、纳入正规招生计划,该校的落地恰好填补了龙游高技能人才系统性培养的空白。
从硬件看,200亩的校园内,19.8万平方米建筑集群布局规整,食堂、驿站、超市等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可容纳3000余名师生共同生活学习;从软件看,校区不仅共享富阳校区优质师资,其专业设置更是紧密对接企业需求。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化办学理念,为“理论+实操”的教学模式筑牢了根基。更关键的是,这所“大学”让龙游实现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链条覆盖,推动本地教育模式从“单一学历导向”向“学历+技能”双轮驱动转型。
其价值远不止新增一处“读书地”。技师学院更像一颗“技能种子”,未来将以活跃的实训氛围滋养城市“工匠文化”,以精准技能输出反哺产业升级,让龙游教育生态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为城市注入兼具文化底蕴与技能实力的双重动能。
推动青年集聚
激发城市青春活力
青年兴则城市兴。自2022年起,龙游便探索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而浙江建设技师学院龙游校区的落地,恰似一股“青春活水”,为龙游注入了充满活力的年轻群体。
今年校区招收的600余名新生中,400多名来自县外,占比近三分之二——他们从杭州、温州、台州等地赶来,从江西、安徽、福建、贵州等外省奔赴龙游。这些学子不仅带来多元地域文化与鲜活思想,随着学校发展,还将有更多年轻人在此学习生活,为城市注入青春气息。
这股力量的价值远超于人口数字的简单增长:短期看,他们是消费市场活力的重要来源;长远看,许多人将因求学经历而认同并扎根龙游,实现从“一人落脚”到“一户落户”的转变,带来人口结构优化与消费升级的“长尾效应”。值得期待的是,今年9月以校区为龙头的“一招鲜”培训服务网络已建成,将围绕六大领域破解“培训模糊、师资分散、资源难调”问题,未来还会吸引更多求技青年,让龙游形成吸引青年求学就业的“磁场效应”。
青年的到来,既是为龙游“输血”,更是“造血”——他们以青春活力重塑城市节奏:从商业形态创新到文化氛围活跃,从消费市场繁荣到社会观念更新,每一份年轻力量都在悄然优化龙游经济结构与社会氛围,让城市愈发“青春焕发”。
打造发展新引擎
筑牢产业人才根基
产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而职业教育正是产业发展的“技能底气”。近年来,龙游虽持续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但技能人才总量仅4.6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2.4%,且存在“结构不合理、人员老化”等问题。浙江建设技师学院龙游校区,正是龙游嵌入产业发展链的“工匠孵化器”,为“产教融合”与本地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新平台。
校区专业设置精准“破题”,实现“产业需什么人才,就育什么人才”:新开设的无人机应用技术(测绘方向)、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专业,瞄准龙游新兴产业需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更是与本地先进装备制造业高度契合。在人才培养上,校区将打破“课堂与车间”脱节的传统困境,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最终实现让“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流程,打通“教育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的核心目标,就是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龙游校区副院长王崇梅的话点明办学定位。校区约40%的一线教师曾是企业技术骨干,能将车间“真问题”“真需求”带入课堂,让教学与产业同频共振;此外,校区还组建产业学院,与本地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共研课程体系、共评技能标准,让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流程,实现“教育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打通“教育—实训—就业—转化”全链条。
无论是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还是未来产业布局,都离不开技能人才支撑。该学院不仅为龙游补上“技能人才短板”,更搭建起“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桥梁,让技能人才成为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
“龙游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学。”这句话的意义远超“新增一所高校”——这所学校通过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耦合,正推动形成“教育—人才—产业—城市”协同发展格局;未来,它将吸引更多技能青年扎根,助推优质企业集聚、优势产业升级,为龙游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