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理致 通讯员 廖文藏 文/摄
在近日结束的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中,衢州理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大数据方向)专业高三(12)班的王润轩、方子乐、王聖禧、余德超4位同学奋力拼搏,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赛道(中职组)中表现出色,拿下了该赛项金奖。这是我市在该项赛事中获得的首个国家级金奖。
配合默契,共同战胜双重挑战
“这枚金牌很让人振奋。比赛中4位同学配合默契、精准操作、一气呵成,顺利战胜电子维修与数据恢复双重挑战更是让人赞叹。”9月14日,衢州理工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老师、本次大赛的指导老师之一程文渭告诉记者。
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由教育部牵头、联合国家部委和组织举办的一项国际性职业院校综合技能竞赛,被誉为职业教育界的“奥林匹克”,其“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应用价值、团队合作、创新创意”五维评价体系,已成为全球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新一代信息技术赛道(中职组)于8月20日至24日开赛,共有152支代表队、574名参赛选手参赛。
“我们参赛的项目,对技术和心理有很大挑战。”衢州理工学校参赛代表队队长王润轩说,比赛中要求团队须在50分钟内排除电子板卡的故障并完成数据恢复任务。所幸备赛期间,学校参赛团队做了充分准备,比赛中他们自主研发的检测装置快速定位故障模块,接着4位队员通过精准操作,一气呵成完成了修复任务。
“在完成焊接任务时我心里捏了一把汗。”队员王聖禧说,0201封装的元器件只有小黄米的五分之一大,焊接必须在显微镜下完成,因此焊接技术成了比赛能否取胜的关键环节之一。“让人欣慰的是,团队成员在比赛中熟练发挥了热风枪使用、芯片拆装等技能。”王聖禧说。
指导老师毛紫荆相告,此次大赛紧密对接国家战略——该领域涵盖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关键方向,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4位同学各有所长,王润轩作为队长,不仅技术过关,而且心思缜密,负责整体协调与设备管理;王聖禧擅长焊接与维修,能以极高效率解决技术难题;方子乐理论基础扎实,专注电路分析与故障排查;余德超表达能力突出,除了做数据恢复任务,在汇报演讲的时候表现亮眼。最终,他们不负重望,一举夺金。
成功的背后,浸透着奋斗的汗水
“这枚金牌分量很重,这是我市在该项赛事中获得的首个国家级金奖,背后浸透着师生共同奋斗的汗水。”程文渭感慨道。
4月份,王润轩与方子乐已经拿下了浙江省职业能力大赛(职业素养类)“数字产品检测与维护”赛项一等奖,从而取得了代表学校冲击今年下半年国赛荣誉的资格。“当时国赛时间还没确定,但我们就一直在寻找队友,并坚持训练。”王润轩说,经过校内训练,王聖禧、余德超加入了参赛团队。
为了迎接这场赛事,4位团队成员进行了两个月的高强度备战。4位同学住在学校临时安排的寝室中,每天训练时长超过12小时,训练到深夜是家常便饭。指导老师程文渭和毛紫荆全程陪同,不断优化比赛方案、帮助修改润色演讲稿、调整操作流程。“每天要把比赛流程反复练习5遍,既疲惫又充实。”方子乐说。
焊接技术不够精细、演讲表达生硬、团队协作节奏不匹配……训练过程中,团队面临诸多挑战。“最难的是克服心理压力。”余德超说,他们每天都要模拟比赛场景,直到操作和演讲都能流畅完成。“因为考虑到比赛评委不全是专业人员,所以团队需要用通俗的语言来阐述修理过程,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当时已经放暑假了,但很多老师还是来学校指导我们,让我们很感动。”
通过衢州理工学校老师的精心辅导,4人的成绩不断提高。参加大赛的备赛训练,更让他们不仅熟练掌握了电子板卡维修与数据恢复的核心技能,还在演讲表达、团队协作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王润轩原本不善言辞,如今已能从容应对评委提问;王聖禧通过反复练习,克服了操作中的手抖问题;方子乐夯实了电路理论的基础;余德超则将自己的表达能力转化为团队的优势。
大赛点燃学子们的自信和梦想
“此次大赛不仅是一场技能比拼,更是一次全方位的成长历练,从赛前与团队并肩打磨技术,到赛场上与全国优秀选手同台竞技,每一个环节都让他们收获了课本之外的宝贵知识与实践经验。”毛紫荆老师说,技能大赛不仅提升了4位同学的技术水平,更点燃了他们的自信和梦想。
获得国家级金奖后,4位学生有望进入更高学府深造。衢州理工学校校长曾善群表示,这支“金牌”队伍用汗水与坚持证明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他们取得的不仅是一场比赛的胜利,更是一次对成长、协作与突破的生动诠释。
9月15日,记者在该校看到,王润轩、方子乐、王聖禧、余德超4位同学开始指导高一高二的同学做日常计算机实训。他们说,希望能把自己的参赛经验传授给学弟学妹,让更多的同学一道用技能点亮人生,用奋斗成就梦想。
曾善群表示,将继续加大投入,为更多学生提供展示技能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