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日报

让民生福祉的每个角落 都得到法治温度的浸润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03版:民生       上一篇    下一篇

  尚耕

  务工人员讨薪要在两省间来回奔波,跨省购房者为一份产权证明要辗转奔波……曾几何时,“跨省”二字是一些地方的群众在寻求法律服务时的一道坎。而在衢州,随着四省边际中心法务区的运行、省际法律援助共同体的搭建、特殊群体“定制服务”的推出,群众对“办事只用跑一次、家门口办好事、跨省事省心办”的期待正在变成日常,也让民生福祉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真正得到法治温度的浸润。

  法治服务的进步,从来都是从破解群众最迫切的痛点开始。过去,省际行政壁垒让法律服务陷入“属地分割”的困境,浙江的流程到江西不适用,福建的材料在安徽不认可,群众为办一件事往往要“跑断腿、磨破嘴”。而衢州的四省边际中心法务区,用4000平方米的平台整合了9个部门、多家专业机构和数百名律师资源,将50余项业务打包成“一站式”服务,甚至细分出商事解纷、涉外法律服务等7个“一类事”服务包。就像遭遇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的张先生,原本以为要耗上几个月的维权,在法务区里从法律咨询到仲裁受理再到调解结案,短短几天便尘埃落定,还减免了部分仲裁费。这种“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改变,不是简单的流程叠加,而是打破了地域限制的制度创新,让法律服务从“分散化”走向“集约化”,从“群众适应流程”转向“流程适配群众”。

  跨省维权的“不折腾”,更彰显了区域协同的法治力量。四省交界地区人员流动频繁,跨省法律需求本就突出,可过去“管辖权”的壁垒,常常让群众陷入“求助无门”的尴尬。衢州与黄山、南平、上饶四市签订的《四省边际法律援助协作协议》,更是将这种“跨省便利”变成了制度常态——群众在线上能通过“浙里办”“皖事通”流转资料,线下可就近在实体平台求助,未来还将有“咨询+调解+援助”的全链条服务枢纽。2025年以来,衢州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中,跨省协作占比达15%,为群众挽回数千万元损失,这份数据背后,是区域间“法治软联通”带来的“民生硬保障”,让“跨省事”真正实现了“省心办”。

  而对特殊群体的“定制服务”,则让法治温情抵达了最需要的地方。91岁的吴奶奶在养老院里,足不出户就完成了遗嘱公证,还享受了全额免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不用再为办手续发愁,公证员会带着设备上门服务;70岁以上老人办遗嘱公证能减半收费,紧急情况还能免费加急。这些细节里的温暖,远不止是“方便”二字——信安公证处细化的14项“硬规定”,从容缺受理到免费邮寄,从轮椅、医药箱的配备到公证费的减免,每一项都瞄准了特殊群体的“急难愁盼”。当法律服务不再是冷冰冰的条款,而是能走进养老院、深入社区,能为老年人讲解清楚遗嘱条款,能为困难群众减轻经济负担时,法治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民生福祉。

  从“四省边际中心法务区”的稳步推进,到省际法律援助共同体的深度协作,再到特殊群体的“定制化”服务,衢州正在用实际行动构建一个覆盖全人群、全流程、全区域的法律服务生态。这不仅是对破解四省交界地区治理难题的积极探索,更是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法治为民”的生动答案——法治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每一个普通人在需要时,都能便捷地找到法律帮助,都能感受到法治的温度。未来,随着法务区的不断完善和省际协作的深化,会有更多群众享受到“家门口办好事”的便利,而衢州书写的这份边际治理答卷,也必将为更多地方提供可借鉴的“民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