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日报

如何让闲置庭院变增收沃土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报道组 张曌 通讯员 唐逸涵 钱洁瑗

  9月15日上午,常山县辉埠镇路里坑村村民黄文君,正穿梭在自家庭院的花丛中,拔草浇水,不到10分钟便将庭院打理妥当。因为花开得好,所以许多来自外地的考察团来到路里坑村,不约而同地做着同一件事:赏花。

  赏的是花,赏的又不仅仅是花,是“共富之花”背后蓬勃生长的“庭院经济”模式。在企业运营、农户管护、政府托底的三方合力下,村内的方寸庭院变景点,村民增收,村庄焕新。

  方寸之地实现“蝶变”

  路里坑村有着千年采矿史,矿山关停后面临着环境差、无产业、收入低的三大难题。特别是上了年纪的村民都留在家里,年轻人大多在外打拼,村里老人和妇女不仅要承担农活,还要照顾孩子。

  在常山县妇联的牵线下,路里坑村妇联主动提议,村“两委”于2023年9月引进了浙江原色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原色公司”),签订了“庭院经济”产业帮扶协议,将农户闲置的庭院以每平方米30元的价格租给公司作为花卉基地,由农户负责日常管护。

  “一年浇浇水、拔拔草,我们家就能增加2000多元的收入。”村民黄文君心里乐开了花。她家庭院原来杂草丛生,现在有了花卉,环境变了样,心情也变了样。

  原色公司董事长王小明介绍,路里坑村的花卉都是用宿根花卉技术种的,筛选能自然共存的品种,以自然手法实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这类花卉不仅好打理,还能存活多年,来年春天便会重新萌发开花。

  身为爱花人,王小明早年一直做着传统花卉种植的生意。一次偶然的下乡走访,让他发现了花卉种植的新思路。“2022年,我跟着工作人员进农户家,看着院里闲置的空地,又想起母亲是农村出身,深知农村有不少老人想干活,却因体力、技术受限只能闲在家里,无收入来源。”王小明心里一动:农村老人的就业困境或许能和企业转型需求找到契合点。

  他留意到,现在村里许多庭院常年闲置,既浪费又少了生机。宿根花卉耐活好管,企业又有种苗和技术,把花种进庭院,既能让老人就近增收,又能盘活土地,还能开拓新市场,可以实现一举三得。

  三方合力激活资源

  曾经杂草丛生的闲置院落,焕发勃勃生机,离不开政府、农户、企业的精准协作。

  “县里统筹闲置庭院、村庄边角地、环境整治空地三类资源,为企业与农户牵线搭桥。”常山县美丽办负责人介绍,县里将发展庭院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提升乡村颜值的重要抓手,既盘活沉睡资源,又美化人居环境,一举两得。

  “村民只负责家门口庭院的花草养护,无需担心销售。我们村目前一共有8000平方米的庭院,按照每平方米30元的价格租给花卉公司,惠及农户有101户,一年下来,村民可以有24万元的收入。”9月9日,招贤镇大溪沿村村委会议室内,村党支部书记季晨曦正和笔者分享着幸福庭院带来的大好前景。

  2024年上半年,季晨曦关注到辉埠镇路里坑村的幸福庭院项目,在多次实地考察后,他觉得这个项目大有可为。2024年10月,大溪沿村与原色公司签订了三年的“幸福庭院”产业帮扶协议,由公司提供苗木、种植、销售、物流等服务,村民只需负责日常管护,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种植难、销售难、收益难的顾虑。

  “一年浇浇水、拔拔草,我们家就能增加3000多元的收入,还能欣赏到鲜花,别提多开心了。”今年66岁的村民季国庆乐开了花。“将乡村闲置资源进行创新性转化,村庄环境变美了,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招贤镇经济生态办公室主任徐赟相告。

  在路里坑村,有297户农户参与“庭院经济”花卉种植,盘活了3万平方米闲置空间,全面建成后每年能为农户及村集体增收90余万元。“公司提供苗木、技术、销售一条龙服务,农户只需负责日常养护。”王小明介绍,报酬按面积计算,每平方米每年30元,每月预付60%,年底结清余款。种好的花通过市场直销、工程应用、线上零售以及加工成干花制品、深加工产品等多种渠道进行销售。

  “腾出院子摆花,日常进行装盆、定苗、浇水、除草、修剪枝叶,简单的种植和日常养护,日常养护过程中的花卉施肥、病虫害防治,种苗提供和销售均由公司负责,我们都不用管。”路里坑村村民王国宾不仅在自己家种了花,还担任了辉埠镇、新昌乡区域的共富指导师,平时会上门指导农户开展日常种植、养护技能培训等工作,每月多拿5000多元指导费,公司还为他缴纳社保。

  共赢之中走向未来

  只种花的庭院,给村庄带来了什么?村民的笑容与日渐鼓起的腰包,便是最好的回答。

  目前,常山县已有11个村与企业携手,花卉种植规模达200万株,另外有6个村即将加入。王小明介绍,仅此一项,农民年增收可达300万元;加上小工和共富指导师的劳务费150万元,村民们的“共富账”越来越厚实。

  77岁的张文彬最懂这份温情。家人生病,医药费用像山压肩,他把100平方米自家庭院与1000平方米村社花境打理得井井有条,每月可以挣3000元。“天天有活干,收入增加了,气儿也顺了。”他说这话时,笑开了颜。

  村子也悄悄换了容颜。曾经堆废木、散鸡粪的角落,如今被宿根花卉替代;一阵风掠过,整条村道都浮着暗香。共富指导师王国宾眯眼嗅着风:“环境好了,人心也柔软了,没人舍得扔一片垃圾,大家抢着护花,连说话都轻声。”

  更柔软的是“人气”。昔日饭后发呆的老人,如今围花而坐,聊育苗、谈长势,笑声像溪水淌过石阶;年轻人举着手机来打卡,游客循香而至,小卖部的汽水、农家的土菜都成了抢手货。300批远道而来的考察团,把路里坑村的名字带向全国。我省安吉、淳安、宁海乃至安徽绩溪,纷纷递来合作的橄榄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