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继红 通讯员 梅昕知 胡卓姗 陈文艳
质量工作是兴国之道、富国之本、强国之策。《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强调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近年来,衢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全面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及省、市实施意见,一体推进质量强市、质量强县(区、镇)、质量强链、质量强企,持续推动质量变革创新,不断增强质量品牌竞争力,有效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加快推动赋能高质量发展。强化支撑、创新协同、深化提升并举,取得良好成效。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产品34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累计为654家企业提供服务1240余次,浙江通天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衢州立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主导制修订国家标准2个,巨化股份公司电化厂、浙江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衢州)等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32个,发布市级地方标准9个。
发挥质量支撑作用 夯实产业链发展基础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更好发挥质量的支撑作用,既是保障经济发展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2025年,市市场监管局紧扣“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方向,围绕衢江区特种纸产业、江山市木门产业、常山县油茶产业、开化县有机硅新材料产业等重点产业,谋划质量强链重大标志性项目,形成质量问题清单、攻关清单、政策清单,以质量支撑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高素质人才是提升质量的基本保障,是守住质量安全底线、促进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近年来,我市牢牢抓住“首席质量官”在推动产业链发展中的重要人才资源地位,深化落实“首席质量官”制度,持续将“首席质量官”奖补纳入市级“大商贸”政策中,对培养设立“首席质量官”并通过省级部门培训认定合格的,给予资金奖励,浙江亿洋工具制造有限公司的“首席质量官”邓和平坦陈,这一制度有效激发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利用“首席质量官之家”等平台动态更新人员信息,进一步健全“首席质量官”信息库,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与资源共享。今年,我市已培训认定“首席质量官”50名。
品牌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也是质量强国的内在支撑。为全面加强品牌建设,市市场监管局持续完善质量领域政策体系,将“品字标”品牌建设奖励条款纳入市级“大科创”政策,明确对首次获得“品字标浙江制造”“品字标浙江服务”“品字标浙江农产”品牌认证的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至20万元的补助奖励。今年已兑现“品字标”奖补资金290万元。
我市以分层分级、梯度培育为原则,持续完善“品字标”质量品牌培育体系,深挖衢州特色产业和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开展精准服务,持续推进“品字标”企业提质拓面增量。今年,我市成功新增“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产品34个,包括龙财管业、常纺公司、双鹏电器等相关产品。持续开展“品字标”品牌培育“认证一批、提升一批、推广一批、宣传一批”的“四个一”活动,指导支持全市9家企业报名参与第十三届全国品牌故事大赛(杭州赛区)暨第十届浙江省品牌故事大赛,通过多元载体讲好衢州“品牌故事”。
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2025年,我市深入开展各县(市、区)特色产业标准体系构建,共确定构建空压机、柑橘、三叶青、特种纸、木门、山茶油、清水鱼7个特色产业标准体系。
推动质量提升,建设完善标准创新环境是关键一招。为此,市市场监管局持续推动企业标准总师制度,引导有条件的规模以上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标准创新型企业等率先推行标准总师制度,有序扩大企业标准总师覆盖面。今年以来,已培育企业标准总师74人。大力开展标准化统计监测工作,发动1485家企业完成线上标准信息填报,全面反映我市标准化创新发展情况,为全省未来标准创新工作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加强质量协同创新 打造一体化建设体系
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于国民经济各领域,在实施质量强国、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深入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邀请质量领域的检验检测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及专家入驻,以线上线下融合等方式,为企业、产业、区域提供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知识产权、质量管理等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目前,全市共建有“一站式”服务平台9个,涉及空压机、特种纸、油茶、硅材料等产业,累计入驻机构51家、入驻专家123人,服务事项达240项。
为有力支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衢州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市市场监管局坚持“整体市监”理念,探索建立“一个规划统筹、一个平台共享、一个窗口受理、一个方案服务、一个系统支撑”的工作体系,统筹推进全市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2.0建设工作。贯彻“一平台一方案”要求,指导江山制定现代家具(木门)产业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深化“项目带动+产业需求+精准帮扶”三位一体服务模式,推动解决木门行业成本压力、效率瓶颈、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力不足、品牌认可度低、标准化基础薄弱、认证进展缓慢、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问题。
创新质量融资增信,根据企业“高额度授信、高信用赋值、低利率优惠”需求,创新推出“质信贷”金融产品,全面覆盖质量、标准、品牌、认证等要素。建立政银质量信息共享机制,根据企业质量荣誉、标准制定、品牌认证等情况形成“白名单”,推送至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依托质量要素对企业实行精准定位分析,目前已梳理“白名单”企业113家。根据不同企业的质量荣誉层级和对标准的贡献程度,分别给予企业和个人授信额度、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的梯次优惠,破解企业在技术研发、标准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创建过程中的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等问题,推动企业质量“软实力”变资产“硬通货”。今年已在衢江区完成首批授信,授信额度达7亿元。
大力推进质量强县(区、镇),依托浙江省农创客知识产权联盟,在柯城区开展质量强区试点建设,以现代农业专利转化为切入点,提升科技成果与市场转化的融合度,推动农业创新发展与产业升级,打造高质量农业品牌,探索“专利转化+质量提升+品牌建设”的特色发展路径,力争形成全国可推广的区域高质量发展模式。
深化质量提升行动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5年,市市场监管局持续开展新一轮产业质量提升行动,针对氟硅新材料产业、生命健康产业、油茶产业重点产业链质量提升,绘制产业链地图,梳理产业链质量技术、质量管理、质量品牌等方面问题,通过走访帮扶、产业质量诊断分析会、对标培育等具体措施,开展质量服务产业活动。今年,我市4个特色产业项目被纳入2025年全省百个质量攻坚项目清单。
聚焦聚力打造优势主导产业集群,持续推进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质量攻坚行动,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今年3月,全市“品字标”品牌培育项目暨生命健康产业质量赋能助企推进会召开,以生命健康产业为重点,力争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品字标”生命健康品牌企业,探索通过“标准+认证”模式,将质量优势转化为品牌溢价,帮助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迈向产业链更高端。
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推动消费品质量提升是提振消费信心,激发消费潜力,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的基础性、保障性关键举措。今年,我市制定《衢州市消费品质量提升集中攻坚行动方案》,梳理衢州市重点消费品质量提升攻坚清单,并推广应用“主体画像+分级分类”的质量提升服务模式,依据行业、规模、主营业务、质量建设情况等关键要素,形成企业“画像”,动态跟踪不同类型企业在质量提升攻坚方面的服务需求,持续满足市场新变化、消费者新需求。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管理在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核心地位。市市场监管局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组织“互学互促”等质量管理提升活动,引导更多优势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今年上半年,我市累计新增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企业52家,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质量工作无止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质量工作的要求更为具体化、个性化、多样化。接下来,市市场监管局将持续围绕“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聚焦质量强国强企强链建设,深入提升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效能,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推动我市质量整体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为衢州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质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