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腊莎 徐佩 通讯员 胡正森) 9月12日,记者在衢州市“救在身边”应急救护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衢红快救”数字化项目已全面上线。该项目整合120指挥调度中心、急救志愿者、AED设备资源,构建智能联动体系,实现“群众求助—系统派单—志愿者施救—120衔接”的闭环,市民可通过微信小程序“衢红快救”申请成为急救志愿者。
当群众出现可能危及生命的突发疾病或意外伤害,且专业救治力量尚未赶到现场时,“衢红快救”能够及时组织掌握急救技能的志愿者,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参与救治。具体流程为:市民拨打120急救电话后,辖区120指挥调度中心在接到群众急救需求电话时,通过“衢红快救”信息系统搜索周边最近距离的急救志愿者和配备AED的出租车,第一时间调派其按系统导航快速精准前往呼救地点参与施救。目前,该项目已招募3200多名“急救侠”,24小时待命。
为让志愿者第一时间响应群众心脏骤停等危急情况,市红十字会融合数字技术创新推出“移动救护模式”。通过开展“衢州有礼·救在身边”公益项目,招募2500余名经严格培训的急救志愿者和50辆配备移动AED的出租车,组成城市“移动急救站”,填补专业救援到达前的空窗期,力争实现“黄金四分钟”内为患者开展救助。
近年来,我市通过技能普及、政策保障、数字赋能三大举措,推动应急救护从专业领域向全民参与延伸、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全力筑牢群众生命安全防线。
2023年至今,我市新增应急救护取证培训122800人,开展普及活动覆盖554500人次;建成103家乡镇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实现全市乡镇(街道)全覆盖。在教育领域,依托新时代南孔学子“一文一武”专项行动,推进“关爱生命”工程,将应急救护知识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目前,全市初高中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达100%,高中应届毕业生救护员证持证率达70%以上。
针对群众“不敢救、怕担责”的顾虑,我市推出“硬核举措”为施救者保驾护航:施救者在紧急救助情形下的行为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市红十字会为施救者购买意外伤害与公众责任保险,覆盖施救中受伤或造成他人损害的费用;对积极施救者,纳入“衢州好人”“道德模范”评选,在政务服务、公共交通等方面给予优惠。两年来,已有36人享受相关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