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鸣
孔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摘自《论语·述而》
扫码
听“子曰”
又到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衢州晚报》报道了6位衢州退休教师退而不休、发挥余热的动人故事。这群“银龄师者”以初心赴使命,终身学习、诲人不倦,在另一个“三尺讲台”上重新绽放师道光彩,让人肃然起敬。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职业价值从不以年龄为限。这群“银龄师者”或化身志愿者,开设公益课堂,守护乡村留守儿童;或重返校园挑起“传帮带”的重担,为乡村教育培养新生力量;或投身公益事业,把舞台当讲台播撒艺术的种子;或发挥特长,为家乡的文化事业笔耕不辍……点点滴滴都是在续写“传道授业解惑”的新时代“师说”篇章,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职业精神铭刻在人生更精彩的“下半场”。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孔子毕生追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方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使儒家思想在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孔子也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师道尊严的弘扬在孔子身上已不止于教育,而在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文化传承发展。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其“光辉”之处就在于教书育人这一崇高职责。践行这一职责,不只局限于教师的职业生涯,也不只局限于校园的三尺讲台。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从大教育观的角度来看,社会处处是课堂,人生时时需老师。遇一良师,乃人生之大幸;遇大先生,乃国家之大幸。这群“银龄师者”的行为正是基于这种大格局的最好“师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身处知识爆炸、信息飞速传播、创新涌动的新时代,培育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弘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职业精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教师节不仅是一个节日的存在,更代表了一种时代的价值取向。
今天,我们感念师恩,真诚地道一声:老师,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