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日报

“四轮驱动”动力结构跃迁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01版:头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傅剑青 王继红 通讯员 翁帅帅 王蕾 陈炳良

  当15万吨/年高端无机精细化学品项目在衢州破土动工,当段雪院士团队技术成果转化为全球领先的水滑石功能材料生产基地,当“平台引人才、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闭环在浙西大地扎根结果,衢州工业正以“平台+人才+技术+基金”四轮并驱,推动动力结构实现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跃迁,为“五链”融合发展写下生动实践注脚。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坦言,从企业集群壮大到产业结构升级,衢州工业每一次跨越的背后,都离不开创新、人才、资金的强力支撑。尤其是在平台搭建、人才集聚、技术突破、基金支持上的系统性攻坚,让工业发展持续迸发强劲动能。

  16家高能级科创平台崛起

  筑牢创新发展“硬底座”

  8月21日上午,全球领先的水滑石功能材料生产基地在衢州启动建设。这个由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主导投资的15万吨/年高端无机精细化学品项目(一期2万吨/年层状复合金属氢氧化物(水滑石)项目),占地70亩、总投资3亿元,预计明年实现产品下线。

  支撑该项目的核心技术团队,正是段雪院士团队领衔的衢州资源化工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衢化院”)。对此,业内人士高度评价:“平台、人才、技术实现完美闭环,必将助推衢州工业实现产业能级跃迁。”

  曾经,高能级科创平台是衢州工业发展的短板与瓶颈。近年来,衢州锚定创新驱动战略,掀起科创平台建设热潮:一方面,与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建成16家高能级科创平台,实现“一产业一研究院、一县一研究院”全覆盖;另一方面,积极争创国家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制造业中试平台,持续夯实创新发展根基。

  衢化院执行院长周新至今记得,在一次省科技厅领导来衢调研过程中,市本级10家科创平台负责人整齐列队、集体汇报,这场景让省厅领导和专家都感慨:“这样的阵容,在地级市中实属少见!”

  这10家科创平台,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浙大衢州研究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衢州)、复旦大学衢州研究院、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也有2022年后新引进的衢州化工新材料研究院、衢州膜材料创新研究院、衢州高端电子化学品创新研究院、衢州动力电池和储能研究院。

  其中,最新成立的衢州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从筹备到落地仅用时半年。今年1月,衢州携手彭孝军院士共建该研究院,研发领域不仅填补了本地高端材料空白,更助力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4月13日,研究院举办首次活动,巨化集团、奥首科技等企业积极参与,现场与7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与4个项目团队签订引进协议。

  院士团队的引进,更让衢州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围绕化工新材料产业链,衢州已集聚任其龙、段雪、徐南平、陈建峰、孙世刚、彭孝军6大院士团队,同步新引进博士人才737名,为产业发展注入“最强大脑”。

  创新驱动加速发力

  高新技术产业跑出“加速度”

  7月底,第十届“创客中国”衢州分赛区传来捷报,浙江格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凭借“高性能硅负极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斩获一等奖。这个从“南孔精英”B档升级为A档的项目,恰是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崛起的生动展现。

  “南孔精英”计划已成为衢州培育高新产业的 “孵化器”:36家人才项目企业获批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5家企业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为氟硅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等六大标志性产业链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创新投入的持续加码,为产业升级筑牢根基。数据显示,衢州全社会研发费用投入强度从2020年的1.79%跃升至2023年的2.36%,提升速度是全省的2倍、全国的2.6倍;今年上半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去年的64%攀升至66.8%,提升幅度全省前茅。两组数据的背后,是华友钴业、吉利“三电”、金瑞泓等一批高新项目的密集投产,是衢州工业从“传统制造”向“高端智造”的加速转型。

  在《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统计分类目录》覆盖的9大行业中,衢州多点突破、亮点纷呈:巨圣氟化学与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衢州)围绕工艺优化、智能检测系统建设开展联合攻关,预计为企业新增3000余万元经济效益;拓烯科技攻克环烯烃共聚物(COC)技术,填补国内高端光学材料空白;中巨芯打破国外垄断,电子级氢氟酸跻身全球半导体材料供应链……政企院校协同创新,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为生产线上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衢州工业“向高而攀、向新而行”的活力处处可见。最直观是,浙江巨合新能源有限公司、浙江维肯工具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型企业积极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5年新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192家,超额完成任务数。

  下转第二版

  工业强市 产业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