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日报

天山脚下书写教育故事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05版:教师节特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报道组 张曌 通讯员 徐浩然  吴筱颖

  9月8日,在常山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常一中”)校园内,郑元清作为视导员参与高一年级组的日常管理工作。前两个月,他刚卸下常山县城关中学书记的担子,回到这里继续站好“最后一班岗”。

  扎根三尺讲台三十多年以来,郑元清始终保持着教育者的朴实与执着,先后在常山县第四中学、常一中、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第二中学等学校任教,曾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次党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批优秀援疆干部人才”、浙江省民办学校优秀校长、常山县第八批劳动模范、常山县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1970年夏天,郑元清出生于常山县青石镇九龙山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尽管家境平凡,但他从小学习刻苦。1989年,他成了浙江师范大学英语系的一名学生。大学毕业后,他走进常山县第四中学校门,开启教师生涯。他的课堂生动活动,深受同学们喜爱。1998年,他进入常一中工作。2012年,他调任三衢中学任副校长。

  2019年12月,衢州市教育局要在全市遴选一位“援疆校长”赴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第二中学任校长,援期三年。因郑元清具有初中、高中教学及完全中学管理经验,最终被确定为推荐人选。

  乌什县第二中学老师奇缺,中途辞职的老师也不少。加上办学规模从初中9个班级、高中3个班级,发展为初中21个班级、高中22个班级的跨越式增长给学校管理带来许多真空。这就迫切需要一套制度、一支队伍、一个理念、一种文化的支撑,才能承接学校办学规模跨越式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郑元清通过各种方式,让老师们统一了思想,明白了任务,懂得了做法。每天超负荷工作,他只用一句话给自己打气:“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他兼任两个班的英语课程。嗓子哑了就含片姜,咳得弯了腰,也坚持把作业改完。

  郑元清创新推行党建统领全面化、学校管理制度化、德育思政体系化、教师培养模式化、质量评价标准化、教学科研校本化、“双减”服务课程化、文化立校浸润化、教学改革项目化建设。同时,在教育教学推行两组建设(“年级组管理”模式、“学科组”管理模式)。毕业班学生管理,推行“一生一档”帮扶模式。青年教师培养,推行“德教双育”135青蓝工程模式,为学校打造一支不流动的本校优秀教师队伍。他还主导开设“二中讲坛”,多次作专题讲座,内容涵盖教育教学、教育管理、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改革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里,乌什县第二中学中高考成绩实现“三连增”,学校在阿克苏地区高中学校高考综合排名居地区中游水平。2022年,又圆满完成阿克苏地区优质普通高中创建。

  在郑元清的帮助下,老师们也得到快速成长。2022年老师在教育教学核心期刊发文章11篇,34人次在比赛中获奖;学校先后捧回50多项区、地、国家级荣誉。由于工作出色,郑元清被乌什县教科局聘为“郑元清中学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被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授予2020年度“服务奉献优秀个人”,被中共乌什县委员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乌什县优秀援疆教师”等荣誉。

  援疆结束后,郑元清在常山县城关中学担任书记、校长。在校期间,他大力发展校园文化,构筑至诚文化“朋友圈”,铺设至诚文化“文化带”,建模至诚文化“课程群”。

  谈及工作体会,他说:“没什么秘诀,就是把学校当家,把学生当自己娃。教书育人,像春雨,悄悄的,落在地里,就长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