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日报

一支画笔为山里娃打开看世界的窗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05版:教师节特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报道组 金灵丽 邵郑媛 通讯员 曾晓薇

  9月4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衢江北部山区的上方镇中心小学,只见校园走廊上挂满了童趣盎然的画作,仿佛一座小型美术馆。这些都是该校副校长杨文渊带领学生创作的。

  “美育不仅是教孩子画画,而是帮他们表达。”杨文渊说,这是他坚守多年的教学信条。31年来,这位乡村教师用一支画笔,为山里娃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在他的指导下,学生的54幅作品登上省级展览;学校美育成果在省市屡获大奖;他让一所乡村小学拥有“美育特色”的亮丽名片。

  师者如光 虽微致远

  1994年,刚从学校毕业的杨文渊响应国家号召,一头扎进灰坪革命老区。泥土路、旧教室、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成了他对乡村教育最初的记忆。

  为什么选择留下?杨文渊的记忆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一位美术老师的温暖关怀和无私帮助,让年少的他拿起画笔,也在心里埋下了“用艺术之光照亮更多人”的种子。“当年我的老师用他的情怀照亮了我,现在我想成为那束光,照耀山里的孩子。”这就是杨文渊的答案。

  2002年,杨文渊调入上方镇中心小学,这一待又是22年。这些年,不是没有走出去的机会,但他都婉拒了。“我一毕业就进到山区学校,我知道山里的孩子也需要专业老师。”他的理由很朴实。

  31年的艰苦岁月炼就了杨文渊不折不挠、奋发进取的精神,让他成为了“那束光”。面对山区学校艰辛的工作环境,他不抱怨,刻苦钻研、潜心育人;他细心、耐心、用心地对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倾注心血,解决“疑难杂症”,助其转变成长;他甘做“捡废品的老师”,带领孩子们把废纸箱、枯树枝、旧瓶盖“变废为宝”,既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又帮家长减轻负担;他还默默联系爱心人士捐资助学,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以满腔的热忱为山里娃点亮生命的航灯……

  以“美”育人 叩响心门

  在上方小学“向上的你”美育空间里,学生的画作挂满走廊,这些充满生命力的创作,都来自孩子们的手笔。他用这些充满生命力的画,叩响了孩子们的心门。学生徐辰熙的转变,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年前,徐辰熙是个总躲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内向男孩,从不主动发言,唯独上美术课时,会偷偷在本子上画恐龙、海怪等。杨文渊没有强迫他交流,而是悄悄送给他一本手绘本:“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里的故事,我们慢慢讲。”

  后来,徐辰熙画出了“史前巨兽”系列:天空中巨鸟展翅,深海里红色章鱼与海怪对峙,还有个小小的自己坐在潜水艇里探索——这些充满想象力的画作,成了他表达内心的窗口。

  杨文渊把他的作品挂在“向上的你”美育空间,鼓励他给同学讲画里的故事。如今,徐辰熙成了全校闻名的“小神笔”,《老街》《黑洞》等作品多次获奖,还会主动带着同学一起创作,曾经躲闪的眼神里,满是自信的光。

  这样的改变,在杨文渊的美育课堂上不断发生。山里的孩子大多内向,他就用美术结合心理学,让孩子们通过画笔发泄情绪、表达想法。他开发《万物皆可印》《只此青绿之三衢大地》等课程,让孩子们用彩砂、石头创作;挖掘当地非遗“上方节节龙”,请传承人进校教孩子们扎龙、舞龙;带着学生走进芝溪河、葱洞遗址,用画笔描绘家乡的山山水水。

  “大山里的蓝天、草木都是课堂,我想让孩子知道,美就在身边,他们也能创造美。”杨文渊说。

  甘化红烛 照亮前路

  2021年学校迁建新校区,整个暑假杨文渊都“泡”在工地里,大到整体布局,小到一块瓷砖的颜色,他都一一把关。炙热的太阳把他的皮肤晒脱皮,可他心里装的全是要把学校建成农村“窗口校”的念头。

  那段时间,读高三的女儿没人接送,母亲没时间照顾,但杨文渊只是愧疚地笑笑,转身又扎进新校区的建设里。当崭新的校园在新学期如期开学,看着孩子们蹦蹦跳跳走进教室,他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作为一名副校长,他初心如磐,在兼顾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同时,因地制宜挖掘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把美育和乡土文化创新融合起来,努力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品牌之路,其成功经验吸引了省内20多个学校前来参观交流、学习借鉴。

  在同事们眼里,杨文渊把所有的热情都用在了教育上,“学校就是他的第二个家,学生就是他的孩子”,他把学校当成了家,凡事亲力亲为……面对这些评价,杨文渊只是谦虚地笑笑:“我是一名老师,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

  谈及未来,杨文渊表示将继续深耕乡村美育,开发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让山里的孩子能通过艺术发现自己的价值。“我希望孩子们在学校里能有快乐的回忆,能用画笔留住家乡的青山绿水,更希望他们长大后不管走多远,心里始终装着家乡的美,揣着那份被艺术点亮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