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哲
仔细分析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文旅破圈时刻,背后似乎都离不开一个“梗”字。不是刻意策划的大制作,只是一句随口的调侃、一个接地气的昵称,就能让一座城火起来——哈尔滨人笑着回应“尔滨”的昵称;淄博烧烤摊前“进淄赶烤”的旗子飘成风景;河北文旅一句“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远比“某某景区欢迎您”勾动人心;连嵩山路边一块写着“爬不动了吧,哈哈哈哈哈”的牌子,都成了游客必拍的“打卡点”。
存在即有道理,这些“梗”受欢迎,是有其优势的。一是具有娱乐性,为人们提供了缓解压力的渠道。要知道,发个“南方小土豆在尔滨冻成表情包”的朋友圈远比写一篇“冰雪大世界游览记”更自在;二是具有反差萌,摆脱了传统的宣传模式,令人耳目一新。衢州“南孔爷爷”没穿长袍讲大道理,而是顶着心形胡子到处发表情包,让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成了年轻人的朋友;三则是最关键的共情力。近期的“浙BA”赛场上,“不白来,都不白来”的感慨,是游客拿到“球票换景区门票”福利的真实开心;“美食太多,想瘦也瘦不下来”的调侃,是衢州人对自家美食的底气,这种从生活里长出来的梗,远比硬凑的口号更有感染力。
当然,也有文化学者指出,过度娱乐化可能导致文化符号稀释的风险。理想的文旅梗应该既有结合当地特色的互动设计,又坚决制止恶俗表达。
对衢州来说,也需要造梗,但造梗不是凑热闹,而是要找到自己的调子。要继续让儒家文化从庙堂走向街头,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方式梗”;用仪式感和人情味,将鲜辣美食打造成“味觉记忆梗”;“有礼”也能造梗,把游客没想到的,变成衢州已做到的,这样的细节才能让每个游客都能“带走一个梗,记住一座城”。
说到底,好的文旅梗,从来不是一次性的流量。衢州要做的,不是硬造一个“火遍全网的梗”,而是仍需在宣传推广的创新表达上持续发力,不断挖掘新场景,做好文旅供给的提质升级,把口号文字表达具象化,让每一次打卡都成为文化对话,每一场活动都成为情感联结,每一次消费都成为价值共鸣,也让每个到来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衢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