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龚舜 通讯员 周薇
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衢州市档案馆召开了一场特别的新闻发布会,18件抗战珍贵档案正式发布,它们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的历史之门。衢州市档案馆副馆长袁风华表示,这些抗战珍档是浙西抗战史的“第一手史料”,亦是还原历史真相、缅怀英烈、弘扬抗战精神的关键。那么,这一件件珍贵档案背后藏着怎样的历史脉络?镌刻着怎样的尘封记忆,又传承着怎样的家国精神?近日,记者进行了探访。
八十载后的抗战珍档
封存于影像与文字间的浙西烽火
1937年至1945年,浙西大地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从浙赣战役的激烈对抗到龙衢战役的生死阻击,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抵御外侮的壮烈历程。浙赣战役记录相册是日军随军拍摄的影集,170余张照片较为完整、系统地记录了战争路线和核心参战人员信息。
其中一张摄于1942年的照片显示,日本军队正有组织地进入衢州,他们人人身上都配备了精良的装备。面对强敌,中国守军虽装备简陋却英勇还击。浙西儿女在艰苦卓绝的抗争中,以血肉之躯与顽强意志寻找希望。记者在一份抗战珍档《龙衢战役报告》中获悉,就在日军拍下这些照片两年后的1944年夏天,龙游县政府提交的《三十三年敌寇流窜应变报告》详细记载了6月11日至7月2日的战斗经过。6月11日中午,日军经湖镇进犯十里铺,国军第26师在狮子山设伏,击毙敌少将旅团长横山武彦。这份报告还记录了龙游民众组织担架队、充当向导的贡献。该档案作为日军侵略龙游的铁证,既揭露了其侵略罪行,更展现了军民团结的强大力量。
浙赣战役相册的照片与龙衢战役报告的文字相互印证,这些档案的公开,是浙西抗战史研究的重要证据,让研究者得以更完整地还原抗日战场上的诸多细节,使纸面上的数字转化为鲜活的历史记忆。据了解,衢州市档案馆在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来临前夕,结合“档案有话说”线上栏目,将这些生动的历史故事与珍贵影像相结合,公之于众,让更多年轻一代直观而深入地理解抗战精神。一位年轻市民在线留言:“热泪盈眶地看完这些照片和文献,仿佛能嗅到纷飞的硝烟与先辈们滚烫的鲜血。是怎样的勇气让他们用血肉之躯守护这片土地?我们唯有敬佩与铭记。”
来自衢州的泣血名册
藏在档案里的细菌战血泪秘辛
1940年至1944年,日军731部队在浙西地区实施细菌战,导致鼠疫、霍乱等传染病肆虐,造成数万人死亡。衢州80%的乡镇遭到日军窜扰,人口伤亡达3.99万余人。对于许多衢州人来说,自1940年日军飞机投下鼠疫杆菌起,他们的命运就此改写。许多人失去至亲,留下永远的痛;一段段泣血的故事,埋藏于历史的烟尘之中。
本次公布的抗战珍档中,同样包含记录细菌战死难者血泪的秘辛档案。“祝某古,男,六岁死亡,1944年5月20日发病剧烈上吐下泻,严重脱水,以致循环衰竭,于5月24日死亡。证人宋某娜。”……这份由原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民间对日索赔诉讼案中国原告团衢州三大原告之一、原衢州市卫生防疫站站长邱明轩捐赠的《侵华日军细菌战死难者调查名册》,详细记录了衢县、柯城区等多地死难者的姓名、年龄、住址及死亡原因,每一行条目上都按着鲜红的手印。该名册是衢县、柯城区、龙游县、江山市、常山县等地侵华日军衢州细菌战死难者调查登记的原始档案,包含统计表、去世原告名单、受害者个人登记表、个人证言、申诉书等。
由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陈列馆捐赠的《衢县鼠疫死亡户主要分布图》,则以红色标记覆盖城区,直观展示了鼠疫的蔓延范围;密密麻麻的红字记录着死难者的姓名。该档案曾随同王选赴日本参加细菌战诉讼,是细菌战诉讼中的关键证据之一。地图旁的注释中提到:“1940年10月,城区每日死亡人数超过百人,尸体堆积如山。”另一件珍档《衢县防治鼠疫委员会会议记录》中提到,1940年11月,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决议“焚毁疫户房屋,每间补偿法币五元”。
从受灾区域分布到受灾人员记录,再到焚毁家园的铁证,一件件泣血档案,进一步补全了侵华日军细菌战对衢州百姓残酷戕害的历史真相。每一页惊人数字的背后,都写着破碎山河之下,鼠疫给衢州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据了解,这些档案中许多都成为细菌战的第一手罪证,曾随原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民间对日索赔诉讼案中国原告团赴日本参加诉讼,是细菌战诉讼的关键证据之一。
铁血柔情与跨国友谊
烽火之中的大爱传承
战争中的家书、日记等文献,不仅见证着英雄儿女们的牵挂,也镌刻着跨越国界的大爱。从吕公良的绝笔家书到江山民众冒死营救美军飞行员,再到台湾义勇队跨海支援,人性的光辉穿透战火,照亮漫漫长夜。
河南许昌警备司令吕公良是浙江开化走出的抗日英才。1944年春,在豫中战役许昌保卫战中,他展现出非凡的气节与英勇。面对装备精良的八万日军,他率领三千将士以血肉之躯寸土不让。突围前,他焚烧师旗以保全名节,拒绝更换便衣逃生,凛然说道:“身为中国军人,沙场捐躯,虽死犹荣。”战场上,他身着将军服如丰碑屹立,最终连中数弹,壮烈殉国。战场上,他是无惧生死的铁血军人;而在衢州市档案馆公布的抗战珍档“吕公良抗战家书”中,他不仅告诉妻子“打仗是军人的本分,希望我来一拼”,也如寻常丈夫般温柔写道:“待战事稳定后再接你痛快住几天……”无奈纷飞的战火,让这封家书成了他与妻子的永诀。
“杜立特行动”对衢州而言,不仅是二战历史的重要片段,更是城市精神的核心象征。它见证了衢州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价值,彰显了军民不屈的民族气节与人道主义光辉。这一切被鲜活地保存在“营救‘杜立特行动’美军飞行员档案”中。该档案由“1942年江山县美机降落地点图”“营救出力人员事实清册”“护送飞行员费用收据”“B-25轰炸机残片”及“居民被敌残杀统计表”等组成,记录了1942年4月美军“杜立特行动”中,3号机、5号机共6名飞行员因燃料耗尽迫降江山后,当地民众冒死救援的全过程。档案详细记载了村民毛继富等64人参与营救,背负飞行员穿越山路,并自发承担轿资、人力车费;日军为报复焚毁816间房屋,屠杀27名村民。这些档案作为中美共同抗击法西斯的见证,既控诉了日军暴行,也彰显了超越国界的互助精神,因其历史价值获评浙江省首批抗战档案珍品。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1990年9月,美国杜立特考察团访问衢州时,为表达感激之情,将一枚写满美国抗战老兵签名的“多谢”铜牌赠予衢州市人民政府。这枚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的铜牌,也是本次公布珍档中的一件。据了解,2018年10月25日,美国“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一行20多人远渡重洋再访衢州,参加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开馆仪式。那些在战争期间结下的深厚友谊,至今仍在延续……
这些抗战珍档中,还罕见地记录了台湾同胞跨海而来、共御外侮的壮举——“台湾义勇队在衢设立第二台湾医院档案”。1942年,台湾义勇队队长李友邦在公函中写道:“两岸同胞,同仇敌忾。”医院启事承诺“免费救治伤兵”。该档案包括李友邦致衢县县政府请求协助筹建第二台湾医院的公函、第二台湾医院参与衢县防疫工作会议记录,以及抗战期间刊于《衢州日报》《大明报》的重要启事等。
据了解,台湾义勇队于1939年2月22日在浙江金华酒坊巷成立,由著名台籍抗日将领李友邦创立。1940年12月15日,台湾义勇队在衢州设立第二台湾医院。
在战争的阴霾下,人性的光辉依然穿透硝烟、跨越海峡与国界,传递着永恒的家国情怀与人类之爱。
■ 记者手记
档案根脉向未来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衢州市档案馆首次集中公布的18件抗战珍贵档案,正以全新的方式“走”进公众视野。它们不再只是静默于库房的文献,而是借助“线上红色基础资源数据库”与即将开放的“档案文化展厅”,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传承。
在笔者看来,档案,正在科技与人文的双重赋能下,重塑我们与历史对话的方式。它不再只是年份与事件的罗列,而成为一段可体验、可共情的记忆。这是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抗战记忆不再被封存于档案袋中,而是借助新的传播形态,悄然注入新一代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