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敏 报道组 郑晨
9月7日晚7时许,衢州古城县学塘畔,暮色刚漫过青灰瓦檐,徽派建筑的轮廓便被五彩灯光点亮。池塘中,音乐喷泉随着旋律起伏,对岸凉亭内,身着水袖襦裙的少女旋身起舞,游人的掌声与相机快门声交织成一片。
“好赞,我家住在景区里!”人群前排,年近八旬的王日录和卢珍荷夫妇并肩而立,手里的麦秆扇慢悠悠地摇着,扇面上的“福”字随动作轻轻晃动。老两口望着眼前的景致,脸上堆满笑容,卢珍荷转头对记者说:“只要天气晴好,我们每晚都来县学街转悠,比逛公园还惬意!”
15年前,王日录夫妇从江山退休后,选中衢城杨家巷附近安家。“当时就图这里离市中心近,买菜、看病都方便。”王日录回忆,当初住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房子,墙面斑驳,空调外机随意挂在墙上,一到下雨天总担心外墙渗水。
变化始于两年前衢州启动的古城老旧小区改造。“政府不仅给外墙刷了新漆,还统一安装了空调架,外墙渗水点都彻底补好了。”王日录指着自家墙面,语气很是满足,“老房子没丢老味道,还添了新模样,住着比以前更舒心了。”
而在今年5月,一则消息曾让老两口心里“打起了鼓”——衢州古城启动国家5A级景区创建,距家仅二三十米的县学街要改造成步行街,纳入景区核心区。“喜的是出门就是景,以后散步都像逛景点;忧的是儿女开车来串门,车往哪儿停?”王日录的顾虑,也是周边不少居民的共同心声。
没过多久,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征求改造意见时,详细记下了王日录及邻居们的“停车难”问题。创建工作展开后,有关方面优化了景区交通出行方案。“现在儿女来,要么坐公交,要么把车停远点儿,把车位让给来玩的游客。”王日录笑着说,自己也成了景区的“义务宣传员”。
如今的县学街,青石板路干净整洁,街边古建筑修旧如旧,特色商铺与传统民居相得益彰。每天清晨,王日录都会拎着乐器包,准时到小西门古城墙下,和老友们吹笛子、拉二胡。傍晚,老两口就沿着步行街慢慢逛,看街头艺人表演,赏池塘边的灯光秀,累了便在石凳上坐下,和邻居唠唠家常。
“以前觉得退休后日子就该平淡了,没想到老了还能住上‘景区房’。”谈及县学街变身的感受,王日录连说了三个“好”:“环境好,生活好,心情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