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傅剑青 王继红 通讯员 周俊云 郑于情
当浙江拓烯光学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拓烯光学”)的光学级环烯烃共聚物(COC)产品供应全球头部企业,当巨化集团旗下意瑞公司的PATI品牌ETFE膜材点亮省级重点项目,当衢州新材料产业向千亿元产值大关冲刺……在“五链”融合牵引下,衢州工业正以新兴产业的强势崛起,打破传统产业单一格局,在长三角产业分工中抢占高端赛道,书写着从“基础化工基地”到“新兴产业高地”的转型新篇。
从企业之树到产业之林,共展韧性、抗击风险、茁壮成长,衢州工业前景将更加广阔。2021年8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特种纸等六大标志性产业链提升工程,2022年12月又出台“五链”融合实施意见,以“五链”融合为牵引,推动“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相关产业在强链补链延链建链中崭露头角、走向世界。
从基础化工到新材料产业的跨越之路
翻开衢州工业发展史册,化工产业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自1958年巨化集团落地生根以来,衢州化工产业历经六十余载迭代升级,从最初的盐化工、煤化工,到氟化工单体量产,再到如今氟硅联动、两硅联动、氟硅钴锂联动的产业格局,成功实现从基础化工原料供应地向高端新材料产业高地的华丽转身,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转型之路。
“作为全省乃至国内知名的化工产业重镇,衢州化工产业的发展轨迹,就是一部不断向高端化、精细化迈进的升级史。”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衢州化工产业以电石、合成氨、烧碱等基础化工原料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相对较短。如今,依托多年的产业积淀和持续的创新突破,衢州已构建起涵盖氟硅新材料、电子化学材料、锂电新材料和其他高端功能材料四大领域的新材料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更令人欣喜的是,四大领域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在锂电新材料方面,华友钴业等龙头企业的入驻,带动了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关键产品的全链条发展,并向动力电池电芯、储能电池终端延伸;电子化学材料领域以中巨芯、中宁硅业为代表的同时,衢州建成“中国电子化学材料产业园”,吸引众多企业集聚,产品在半导体、显示面板等领域广泛应用。
传统优势领域在不断突破的同时,积极布局新兴赛道。8月中旬,拓烯光学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公司总经理徐小武介绍,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64.2%,产销两旺。其母公司拓烯科技(衢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拓烯科技”)作为国内唯一一家能生产环烯烃共聚物(COC)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精密光学、集成电路等领域。拓烯光学2022年在衢投资,现已建成5条高性能聚合物生产线,产品在VR/AR、医疗等高端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带动国产高端新材料从“跟跑”迈向“并跑”“领跑”。
此外,我市还积极引进重大项目,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通过构建循环产业链,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目前,智造新城高新片区氟硅新材料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超九成,工业固废处理和综合利用率高达98.65%,形成了绿色、高效的产业发展模式。
从基础化工到新材料产业,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站在新的起点,我市将继续深化创新驱动,推动新材料产业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从强链补链到主动建链的市场拓展
“拓烯科技的价值,不止于4年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行列,更在于它为衢州开辟了高端光学材料新赛道,打开了‘建新链、拓市场’的产业新空间。”谈及衢州新材料产业的突破,市新材料产业链链长王良海的评价,道出了这座城市产业升级的核心逻辑。
如今,我市新材料产业正以“建链”为突破口,从氟硅、锂电等传统优势领域向高端光学、电子化学等新赛道延伸,今年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大关,在全球新材料市场中抢占更多话语权。
作为我市最具优势的首位产业,新材料领域已形成“四大支柱”格局,而拓烯科技的崛起,为这一格局增添了“新动能”。旗下拓烯光学落地仅3年,产能便达5.1万吨,成为衢州“建链”成功的典型样本。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