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日报

内河港如何逆袭成为四省通衢?

日期:09-08
字号:
版面: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报道组 方心怡

  在内陆地区打造国际级物流枢纽可能吗?一个开港仅五年的内河港,为何能实现年吞吐量增长近8倍的奇迹?当外贸企业普遍面临物流成本压力时,这条“黄金水道”如何为每个集装箱降低500元运输成本?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深入衢江港区,探寻其吞吐量从54万吨到425万吨的爆发式增长密码。

  内河港如何打通

  出海通道?

  “为什么选择水运?”面对笔者提问,浙江巨化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子勐算了一笔账:600吨氯化钙货物,水运比铁运单趟节省1.8万元。但比成本更重要的是——去年11月26日,“皖龙号128”货船载着巨化产品驶向加拿大蒙特利尔,标志着衢州彻底告别外贸货物需经沿海港口“二次倒腾”的历史。

  “皖龙号128”货船经“衢州—乍浦—宁波”航线中转,最终抵达加拿大蒙特利尔。这标志着衢州首条“水水中转”外贸航线正式贯通,不仅进一步拓展了衢州海河联运航线服务网络,更填补了衢州外贸出口集装箱航线的空白,为衢州开辟了直通全球的新通道。

  自开港以来,衢州港已累计开通3条集装箱航线,此次开通的是首条外贸集装箱航线。相较于陆路运输,该航线可为每个集装箱降低500元以上的运输成本。以这批600吨氯化钙货物为例,水运比铁运每吨运费减少30元。“氯化钙属于货值较低的大宗货物,我们年出口量超20万吨,从长远来看,成本节约空间非常可观。”汪子勐说。

  从内河港到口岸港

  的质变关键在哪?

  衢江港区海关监管作业场所通过正式验收并获得运营资质,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衢州港实现了从“内河港”向“口岸港”的质变。该场所占地28亩,配备查验库、检验检疫区、智能卡口等设施,可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致力于打造四省边际首个水路运输类海关监管作业场所。

  “这个项目将填补浙西内河水运口岸的空白,实现报关、查验、清关全程本地化,预计能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20%至30%,同时吸引外贸数据、税源回流。”衢州市智慧港口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梦描绘着发展蓝图。

  与此同时,衢州港的航线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从衢江港区的航线版图可见,向东方向,其与沿海城市、长江沿线、京杭运河等重点港口联动,构建起32条适水航线,服务范围覆盖7省32个城市;向西方向,辐射江西、福建等地,港口货种也从最初的煤炭、砂石等单一品类,拓展到工业盐、纸浆、粮食、钢板等30余类。

  衢江港区的多式联运体系正逐步形成独特竞争力,新突破接踵而至:今年2月,首批巴西进口纸浆经常熟港“水水中转”运抵衢江公用型保税仓,实现衢州保税进口通关“零的突破”;5月,以“运聚三衢,汇通四省”为定位的衢州四省边际航运服务集聚点(衢江区),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航运服务集聚区(点)试点名单,标志着衢江航运服务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7月,浙江申达电气的超大件变压器在港区装船,经上海出口瑞典,正式开启衢州大件设备公水联运业务,为区域大件运输提供了新选择;7月11日,“淮安新港—衢州港”集装箱航线首航,联通京杭运河水运新通道,意味着港口已具备处理高附加值货物的系统化能力。

  港产协同如何激活

  区域发展新动能?

  如今走进衢江港区码头,能看到显著变化:外贸船舶数量大幅增长,内贸船舶也往来不绝;煤炭、纸浆等大宗商品通过内贸集装箱运输的比例持续上升,大件运输领域不断拓展,有效畅通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毛细血管”。

  在衢江港区的辐射带动下,周边新兴产业和项目加速集聚,焕发出新生机。日前,在衢州智慧冷链物流基地(二阶段)工程施工现场,200余名工人有序作业,挖机、渣土车等设备往来穿梭;与此同时,已于5月竣工验收的项目一阶段,也已进入火热招商阶段。

  作为衢江临港产业园的重要配套项目,该冷链物流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四省九地市规模最大的冷链物流和加工基地。衢江临港产业园布局清晰,以港区码头为核心,联动衢江区数智装备产业园区、智慧冷链物流园区、千亩物流产业园区、临港保税区、海关监管作业区、应急物资储备区(含智慧冷链物流园区),形成“一核六区”的发展格局,重点发展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拓展港区经济版图。

  这座规划中的四省边际最大内河枢纽港,正朝着打造“降本增效、港产协同、区域联动、开放创新”的现代化枢纽体系目标,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