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日报

南孔,落“子”有声

日期:09-06
字号:
版面:01版:头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罗东哲 通讯员 方思远

  城市的发展定力如何体现,不同的城市或许有不同的注解。衢州选择实打实地进行一场文化“持久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先后8次到衢州考察调研,6次对南孔文化作出重要指示。

  20年前,2005年9月6日,习近平同志第五次到衢州调研时指出,“衢州历史悠久,是南孔圣地,孔子文化值得很好挖掘、大力弘扬,这一‘子’要重重地落下去”,赋予衢州重大文化使命。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衢州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从东南儒学走廊的千年根脉到长三角内陆开放桥头堡的时代坐标,向内深耕,挖掘历史文脉并使其融入日常生活,实现南孔文化的活态传承;向外拓展,《南孔》音乐剧响彻南北,奔流入海。南孔文化进新疆,以儒学的名义交流交融,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极大地推动南孔文化广泛传播与价值转化……

  20年后,2025年9月6日,南孔文化二十周年建设成果隆重向世人发布。一个立体的、多维的、有礼的、生动的衢州形象,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浚源清流,在文脉梳理中答好历史之问

  衢州,万年文化长河,四千载建城岁月,历史在此留下深深辙印。北宋末年,金兵铁骑踏碎中原,孔子第48代嫡长孙孔端友携族人南渡。他最终选择带领族人扎根于衢州这座江南小城。

  从此,儒风南渐,贤哲辈出,典籍丰富。

  于衢州而言,牢记殷殷嘱托,使南孔文化在新时代枝繁叶茂,必先浚其源、清其流,深度探寻文化脉络并进行系统挖掘。

  在“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下,专家学者们在堆积如山的历史文献中抽丝剥茧,辨章学术。《衢州孔氏南宗祭典》《孔氏南宗谱》《孔氏南宗志》《孔氏南宗文献丛书》《孔氏南宗史料》《孔氏南宗家庙纪事》等多部专著相继问世。

  由孔子博物馆与衢州南孔文化发展中心合编的档案影印集《衢州孔氏卷》收入了自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至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266年间的孔氏南宗档案25卷465件。全部高清影印,如见原件,原汁原味。

  “每一段史实,皆是南孔文化的发展佐证,容不得丝毫懈怠。”庄月江曾任衢州日报社副总编,退休后,应孔子第75代嫡长孙孔祥楷之邀,与崔铭先、徐寿昌等从事孔氏南宗文史的研究。在他看来,正是一大批文史研究者本着“无征不信”的严格治学态度,填补了南孔档案的空白,为南孔文化的系统性梳理搭建起坚实架构,使南孔文化的脉络在历史迷雾中逐渐清晰,为后续传承发展铺就坚实基石。

  今年6月,《孔氏南宗文献丛书》被捐赠至孔子研究院。“这套丛书是继明代衢州知府沈杰整理汇编《三衢孔氏家庙志》之后,对孔氏南宗文献所进行的一次系统的搜集整理和汇编出版。”丛书主编、衢州学院二级教授、衢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吴锡标说,“《孔氏南宗文献丛书》的编撰,为的就是厘清孔氏南宗内在的发展脉络和机制,推动孔氏南宗研究的深入开展。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填补学术空白,更为全面认知南孔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坐标定位提供依据。”

  近年来,衢州发表与南孔文化相关的研究成果多达300余项,可谓成果斐然。这些恰恰也成为了衢州发展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

  “因为近900年前的一次政治军事大变局,衢州迎来了南渡的孔氏大宗,由此有了东南阙里的美誉,南孔文化也在当地滋养积淀,并形成了一条以衢州为中心向四周发散,横跨浙闽赣湘等多省17市的东南儒学走廊。”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宏敏认为,在当代社会,全力做好东南儒学走廊再弘孔子之道的文章,不仅是衢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投身于南孔文化的溯源与探究,更是躬身解答如何凝聚文化力量发展城市的深入实践。

  以文化城,在融入市井烟火中答好现实之问

  文化的发展,不仅是对文化本源的追溯,更要以文化精髓引领时代发展、解决现实问题。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衢州篇章,离不开群众的精神富有。南孔文化的“两创”,题中之意就是致力于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因此,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南孔文化“两创”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以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于是,把南孔文化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环节、全过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开启文化赋能发展的崭新篇章。汤汤衢江水年复一年冲击礁石,代代衢州人矢志不渝耕耘大地,20年汗水浇灌终于汇聚成改变山河的力量,20年接力探索描绘出滴水穿石的信念。一幅崭新的文化实践图景缓缓展开——

  2018年,衢州创造性地启动“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建设。2022年,提炼出了“崇贤有礼、开放自信、创新争先”的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如今,通过实施示范引领、理论阐释、社会风尚、新闻传播、活动推广、文明践行等六大行动,衢州已逐渐将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转化为全市人民的普遍认同和自觉行动。

  比如,推出“亲商有礼”,创设“亲清半月谈”“有礼执法”等政企沟通机制。连续3年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列地级市前二,连续2年入围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实施生态修复、古城修补、文化修成“古城三修”工程,创成国家级儒学文化产业园,推进衢州古城文化旅游区5A创建,建设“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全域游客数、旅游总收入增速近两年持续位居全省第一方阵。衢州还按照“公共空间+目标人群+文化植入”的理念,推出了衢网有礼、学子三礼、崇军六礼等创新载体,构建了多层次、广覆盖的“有礼矩阵”,为中国式现代化衢州实践注入了强劲的文化力量。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