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兵 赟艳 朝升 梅子
浙江省《关于持续深化“八项工程”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衢州启动‘东南儒学走廊’发展规划”,浙江省社科院张宏敏先生认为“这条走廊东起宁绍平原,经杭州沿钱塘江和金衢盆地,在衢州交汇后分叉,一支向南通达闽北山区盆地,一支向西沿信江—抚河河谷直抵长江,另一支沿袁水—渌水河谷通达长沙盆地”,是“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文化走廊,其儒学文化资源密度显著高于周边地区”。
那么,东南儒学走廊在南宋以降的近900年历史长河中,到底经历了什么?它将引领我们去向哪里?衢州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总的来说,东南儒学走廊有三次高光时刻。
一
开篇即是风华正茂,盛会如云。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迁,定都临安,标志着政治中心的南移;山东曲阜孔庙衍圣公孔端友扈跸南渡,赐家衢州,标志着文化中心的南移。
南宋一朝,名人辈出,朱熹在福建创闽学,以“性即理”为核,强调“格物致知”的渐进工夫;陆九渊在江西立心学,倡“心即理”,主张“发明本心”;张栻拓展了湘湖学派,在长沙重建岳麓书院,教育学子“明人伦”,要求学思并进;吕祖谦在金华兴“婺学”,调和朱陆,注重经世致用;陈亮、叶适代表的事功学派则扎根浙东,批判理学空谈,主张“义利双行”。这些学派既扎根地方文化,又通过学者游学形成跨区域交流。
这条横跨浙闽赣湘四省的儒学走廊,是由鹅湖寺的思想锋芒、白鹿洞的辨志讲课、瓢泉的围炉论道、金柱山的诗赋唱和构成的。从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与张栻在长沙开展学术辩论开始,历经寒泉之会(1175年)、鹅湖之会(1175年)、三衢之会(1176年)、淳熙孔庙礼议(1177年)、皇极之辩(1178年后)、白鹿洞讲学(1181年)、第二次鹅湖之会(1188年)等八次标志性学术争锋,儒学完成了从多元碰撞到理学一统的嬗变。
值得一提的是淳熙三年“东南三贤”的“三衢之会”,这次“学术研讨会”延续寒泉、鹅湖的议题,聚焦礼制与经世之学,深化朱熹与浙东学派在礼制与经世之学上的融合,推动“吕学”“理在事中”折衷朱陆的学术风格形成,衢州成为东南儒学走廊上的重要文化节点。
二
继篇亦是风光无二,心学闪耀。
如果说东南儒学走廊的第一次高光亮相是靠一次次学术交流支撑起来的,那么它的第二次闪耀就是凭借王阳明的人生轨迹再次走向巅峰的。
明代中后期,“心学”大师王阳明继承南宋儒学脉络,其“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理念,为儒学注入新的生命力,开启思想革新,构筑“心学”理论体系。王阳明是中国古代的“三不朽”典范,是文人标杆。他从浙东出发,历经龙场悟道、赣南平乱、南昌擒王、归浙讲学、总督两广,足迹遍布东南儒学走廊,其思想更是覆盖明朝的历史天空。王阳明的学生李材赴闽北,邹守益赴皖南,蒋信赴湖南,将阳明心学的种子洒向浙闽赣湘,东南儒学走廊成为崇学之风最盛、思想交流频繁的文化高地。
正德二年(1507年),王阳明因弹劾权宦刘瑾被贬贵州龙场。南下途中,他首经衢州,受到同年进士、衢州知府张维新的热情接待。张维新不仅暂缓公务陪同王阳明游历大中祥符寺,更在精神上给予支持。王阳明在此写下《大中祥符禅寺》一诗,其中“险夷过眼真蜉蝣”一句,已透露出超脱宦海沉浮的豁达心境,为其后的“龙场悟道”埋下伏笔。而此前一年的正德元年(1506年),衢州还发生了一件儒学历史上的要事,“明廷诏授孔子第59世孙孔彦绳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秩正八品”。从南宋灭国孔洙让爵算起,衢州又沉寂了200余年,而之后明武宗诏许重建孔氏南宗家庙,并拨付库银,于1521年建成,即是今天仍然可以看到的新桥街孔氏南宗家庙。儒学的光芒映衬了王阳明西进的背影,衢州这座千年古城迎来了它新的抬升,成为东南儒学走廊上熠熠生辉的儒学重镇。明代中后期,江西丰城人、王阳明弟子李遂任衢州知府期间,号召王阳明的门生学子在衢州举办阳明心学讲会,今衢州“讲舍街”即源于此,有效推动心学与南孔文化结合。在古迹、地名的见证下,衢州从从东南儒学走廊的“盛会节点”升格为“儒学高地”。
三
新篇更是风景独好,儒风浩荡。
习近平同志长期在福建、浙江、上海工作,这是东南儒学走廊的核心区域,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弘扬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如1998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南平调研时,专程考察了正在重建的考亭书院——这是朱熹晚年重要的著述讲学之所,他叮嘱“你们有这些文物史料,要加强保护和传承”;如2005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调研浙江衢州期间,作出“衢州历史悠久,是南孔圣地,孔子文化值得很好挖掘、大力弘扬,这一‘子’要重重落下去”的重要指示。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后,对东南儒学走廊上的文化地标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如2021年3月,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强调“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指出朱熹的民本思想“与我们党强调的许多地方是相通的”,深刻汲取儒家“民惟邦本”“仁者爱人”的思想精髓;如?2020年9月,总书记在岳麓书院的考察中,高度评价“朱张会讲”的学术交流典范,强调“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将儒家教育传统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建设。
从八闽大地到之江两岸再到东南儒学走廊,习近平同志对儒学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实践性思考,让儒学文化绝不止于书斋里的考据,而是历经岁月洗礼,不断进行着“第二个结合”的实践探索和“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伟大转化,让东南儒学走廊以全新姿态迈向又一次发展高峰。
衢州又一次成为儒学聚焦的中心。2006年9月28日,“2006中国·衢州国际儒学论坛”开幕,习近平发来贺信:“认真研究探讨儒家文化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深入挖掘儒家文化中的社会和谐思想,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思想资源,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年来,衢州牢记殷殷嘱托,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伟大实践,“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的打造、音乐剧《南孔》创编与巡演、《衢州市南孔文化传承发展条例》制定和实施等,“古城、新市、有礼地”的新时代儒学中心正在加速形成。
从南宋到明朝到当代,东南儒学走廊经历了三次高峰;从大宗南渡赐家衢州、明朝复爵教化东南、文化两创衢州有礼,每一次高峰背后都有衢州积极的作用。衢州在东南儒学走廊的历史演进中,承担着盛会节点、儒学重镇、文化中心的实际功能,这重重落下去的一“子”,必然能激活整个东南儒学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