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规划引领 让“两山”理念 落地落实
日期:09-01
尹婵萱
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重要节点,衢州发布《新时代山水花园城市空间规划研究》。这座坐拥钱塘江源头活水、千里岗山脉绿意的城市,没有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割裂开来,而是以科学规划为纽带,让绿水青山的“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价值”。
只有守住绿水青山的“本”,才能筑牢金山银山的“基”。规划明确构建“两屏十丘青山入城、九水六湾百里画廊”的特色风貌格局,以北面千里岗山脉、南面仙霞岭山脉为生态屏障,对中心城区十余处浅山低丘进行特色保护,严控通廊建设强度,同时加强九条水系、六处核心河湾的水文化与水景观营造,沿叶家大桥至上山溪口两岸建设百里画廊。围绕“山水”核心资源,推进“美丽林相提升工程”,衢州计划5年内完成56万亩美丽林相优化提升,改造30处重要节点,提高森林彩色树种和珍贵树种比例,构建“春观花、夏享荫、秋赏色、冬览景”的四季森林景观……这些举措不是简单的“圈地保护”,而是通过精细化管控让生态资源更具辨识度和吸引力,为后续价值转化打下基础——毕竟,只有当青山更绿、流水更清,才能吸引人们走进来、留下来,形成消费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此基础上,衢州通过构建“集约高效”的空间形态和“可体验”的消费场景,让生态资源从“看得到”变为“用得上”,这是转化的关键一步。衢州没有让生态资源藏于腹地,而是通过打造“百里画廊”核心示范带,选取衢江精华段布局“乐活水岸、古城新湾”等五大示范段,植入文旅业态、举办水上赛事与文化活动,还计划建设10处以上登山、徒步、露营等户外运动场景,推出10条以上精品森林旅游线路,稳步开放自然保护地用于户外活动,培育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业态,这些举措让市民和游客能“摸得着”绿水青山——在绿道上骑行、在湿地公园休闲、在森林里康养,生态资源变成了可消费的产品,直接带动文旅、体育、康养等产业发展,让生态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同时,衢州通过健全“刚性弹性结合”的管控体系和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确保转化路径不跑偏、能落地,这是转化的保障。市资源规划局出台《新时代山水花园城市风貌管控通则》,明确滨水空间保护底线。各部门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从规划到建设再到运营形成闭环,避免了“重规划、轻落实”“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让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始终在科学、有序的轨道上推进。
绿水青山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最宝贵的“资产”,关键在于找到科学的转化路径。通过守护生态基础、打造消费场景、健全管控机制,衢州正把山水资源变成发展优势,让生态红利惠及更多群众,这不仅是对“两山”理念的生动诠释,更为其他生态资源丰富的城市提供了参考思路。我们也相信,只要规划科学、行动扎实,绿水青山就一定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