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日报

常山稻蛙种养收益好

日期:09-01
字号:
版面: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讯 (报道组 张曌 通讯员 吴贤林) 8月27日,在常山县球川镇东坑村食用菌产业园内,一阵此起彼伏的蛙鸣把人吸引到田边:稻浪翻滚,田埂上的黑斑蛙纵身跃入水中,漾起层层涟漪。“目前,2亩稻田已投放2万只黑斑蛙苗。”产业园负责人徐中明说,稻田里既种稻又养蛙,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东坑村食用菌产业园占地55亩,建有菌菇大棚、冷库和烘干房,主产竹荪、猴头菇、赤松茸等,年产15万公斤,产值100余万元。今年,徐中明在继续种菌菇的同时,首次尝试稻蛙种养模式。

  2023年,徐中明参加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班,结识了东阳的养蛙大户。去年,他多次赴东阳考察学习。今年开始在稻田里养殖黑斑蛙。然而养殖过程并非一帆风顺。6月底水稻插秧后,蛙苗紧接着下田。但是7月的炎热天气让徐中明捏了一把汗,蝌蚪在稻田里游动,排水时会有一部分落在田埂上,没几分钟就晒死了。吸取经验后,徐中明开始在夜间进行排水作业。

  如今,在翠绿的稻株间,一只只黑斑蛙蹦跳嬉戏。经过2个多月的生长,成蛙平均体重已有50多克,水稻也长势喜人。“按现在的情况看,一亩田能产250公斤成品蛙,水稻亩产预计400公斤。”徐中明算起了收益账,“黑斑蛙大棚养殖,冬季错峰销售,每公斤可卖50元,蛙的收入就有2.5万元,水稻按市场价算也能收入4000元,附加黑斑蛙垂钓可收入5000元左右,2亩田一年产值在3.4万元左右。”

  稻田另一端,务工村民正把废弃菌包拆分后抛入田中用作肥料。65岁的低收入农户鲁秋英早年在外务工,回村后就在产业园干活。“一天挣100多元,忙时月入3000多元。”她笑着说。和鲁秋英一样在产业园里务工的村民共有10多位,一年下来劳务费收入约20万元。

  稻蛙种养不仅提高了收入,还改善了生态。“黑斑蛙吃虫,稻田不用打农药;蛙粪肥田,无需化肥,产出的是真正的绿色大米。”徐中明说,如果今年效益理想,明年将扩大规模,吸纳更多村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