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报道组 余君慧 余慧仙 通讯员 王群君) 近日,衢江区浮石街道方家村,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食用菌产业园钢构大棚正在搭建。大棚下,街道选调生周熊芳认真倾听菇农诉求,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待办事项:“联系农技站来做菌种培育培训”“农户反映的菌棒存储架高度要调整”。
在衢江,一批约300人的青年干部像周熊芳一样活跃在农业农村一线,组建起强大的“助农矩阵”。
当下的农业产业发展常常碰到技术引不进、人才留不住的难题。如何解决?人的因素是关键,尤其是年轻力量的注入。衢江区聚焦其中的堵点难点,探索构建年轻干部“助农矩阵”,通过精细化指导“下得去”、组团式服务“上得来”,让年轻干部“干中学、学中干”,推动人财物等关键要素下沉一线,激活共同富裕新动能。
作为“矩阵”的重要力量,衢江首先借力省、市、区派驻的50名农村工作指导员,坚持“一村一策”帮扶,以技术赋能农业产业发展,累计帮助村集体及低收入农户增收超百万元,销售农产品1190万元。
在杜泽镇下溪村下傅自然村,瓜农傅雪华相告,今年以来,他已卖掉两万多公斤丝瓜,产量和收益均比往年增加。“这是丝瓜本土品种,因为种了多年出现产量、品质下降,这些年有农技专家指导,产量、品质比原来提高了很多。”
傅雪华口中的农技专家就是衢州市农林科学院高级农艺师李朝森。2017年开始,针对下傅自然村丝瓜品质下降、销路不畅等问题,李朝森作为科技特派员被派往下溪村。他带领团队通过三年筛选纯化,最终培育出优良株系,使该品种亩产达2200多公斤,增产幅度达30%以上。
“下得去”更要“上得来”,技术人员的送技上门、服务上心更是提升了“助农矩阵”的科技成色。在衢江区廿里镇的衢陈皮大健康产业园实验室中,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的邱敏、余杰宁自2024年加盟产业园,一直进行衢陈皮开发利用的核心技术攻关。依托人才智力优势,已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研发出了百余款衢陈皮系列产品,产业综合收益突破2亿元。而产业园的技术攻关,直接让周边农户2000亩的橘树重获“新生”。像大洲镇椪柑标准化种植基地是产业园内陈皮供应量最大的基地,通过橘树入园,农户大大提高了收入,亩产效益增加了1.5倍。
眼下,衢江创新建立的这一专家跟踪指导服务机制,正积极发挥着强大的“矩阵”效应,在帮助企业、基地对接科研单位专家、乡土专家和农技人员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组团式服务。
在“助农矩阵”加持下,衢江区已指导建成生猪、蔬菜2条县域10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20余个“土特产”获省级以上荣誉,2024年度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6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