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啸
1945年9月3日,抗战胜利的荣耀属于每一个中国人,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处处都在歌唱与欢庆。诗人艾青在这一天激动地写下诗歌《人民的狂欢节》:“人群,到处都是人群!感激传染着感激,欢喜传染着欢喜;个个都挺着胸脯,高高地举着火把……”
这一天,衢州城区中心的十字街口,矗立起雄伟的胜利塔,商户张灯结彩,街巷热闹空前,市民们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提灯游行、彻夜狂欢,庆祝抗战胜利。地方报纸《大明报》报道说,当天上午衢县庆祝大会举行之时,天空正飘落淅淅沥沥的小雨,但参加者仍踊跃赶来……
站在80年后回望,那场雨似乎是在一洗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似乎是在泪别为自由、正义、和平而牺牲的抗战英烈,似乎是在思念惨遭屠戮的无辜亡灵,似乎是为大好河山的光复而喜泣。
站在80年后眺望,目光交汇于北京天安门广场,当抗战硝烟化作庆典礼炮,当钢铁洪流奏响复兴乐章,当长空利剑指向和平彩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不仅是昨夜历史的沉沦与奋起、苦难与抗争、生死与团结,还有明日未来的传承与开拓、使命与斗争、和平与挑战。
一
蓝天白云,青草碧波,衢州古城文化旅游区鹿鸣大草坪上游人如织。与之一街之隔的鹿鸣山原道文化博物馆内,“浴血干城——衢州市抗战文献展”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展览诉说着衢州军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光荣历史,透过那些泛黄的档案文献,珍贵的照片实物,斑驳的荣誉勋章,耳畔仿佛传来时光深处的隆隆炮声。
视野转回到87年前,衢州正处于最危险的时候。
年仅8岁的衢县鹿鸣小学学生叶赛舟,在鹿鸣山上看见了这样一幅情景——空袭警报响起之后,同学们跑出临时校舍,躲进山上的松树林里,目睹衢江对岸的衢城浓烟滚滚如同炼狱,身后传来一片哭声:我们还能回家吗……
历史不会忘记,自1937年9月起,侵华日军对衢州频繁实施无差别轰炸,将这座千年古城列为重点进攻的城市,衢州军民抗战的序幕就此拉开。
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衢州展开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抗争。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共赴国难。
历史不会忘记,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在万众期待中扛起担当,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结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乱象,成为凝聚全民抗战意志的中流砥柱。衢州地区先后在中共金衢特委、衢属工委等统一领导下,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1938年春,新四军7000多名将士唱着军歌,在开化县完成初步集结、组编,东进奔赴抗战前线。
几乎在同一时刻,创作了《大刀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等不朽战歌的作曲家麦新随中共上海党组织筹建的“战地服务队”正在江山县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在进步思想的感召下,麦新在江山县城的西山上,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江山街头,民众高唱着《大刀进行曲》,出现了妻子送丈夫、父母送儿子参军抗战的感人场面。
历史不会忘记,英雄的三衢儿女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情怀,写就“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史诗。
拾级攀登开化县华埠镇橙山公园,每一颗心灵都会感受到精神高峰的力量。山巅矗立着肃穆的“七七纪念亭”,内设开化华埠籍将领吕公良题写的“抗敌阵亡将士纪念碑”。
1944年春,时任第15军新编29师中将师长的吕公良,率三千弱旅死守许昌,抵御八万日军狂攻,虽实力悬殊,但他仍身先士卒,以寸土必争的精神,沉着果敢指挥官兵,给日军以重创。
身陷绝境之时,吕公良凛然拒绝部下让他更换便衣突围的建议,最终壮烈殉国,他视死如归的诀别誓言至今撼人心魄:“我身为堂堂中国军人,沙场捐躯,虽死犹荣,岂能丧失民族气节为人耻笑!”
历史不会忘记,身陷重围的衢州守军以铮铮铁骨傲视强敌,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不朽的历史篇章。
从1942年的浙赣战役到1944年的龙衢战役,衢州古城见证了中国守军与城共存亡的壮烈与无畏。
二
同侵略者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80年后再回首,不禁要问,是什么样的精神激励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勇于牺牲,铸成坚不可摧的忠勇民魂,最终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洞见将伟大抗战精神高度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时光流转,抗战精神的密码依然蕴藏在那些愈发闪耀的衢州历史光辉之中。
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国情怀?
衢州市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副会长郑伟勇,将思绪引向抗战期间扩建衢州机场的往事。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衢州机场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扩建工程持续加速,在完全依靠人力手工劳动的艰苦条件下,创造了一年左右即完工的奇迹。“老百姓对扩建机场可以说是无条件支持,从征用土地到砍伐木材,从运输材料到现场施工,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毫无怨言,他们燃烧自己炽热的爱国心,笃信援建机场就是抗日救国。”郑伟勇翻阅史料发现了很多悲壮的历史细节,其中一个故事令他无比喟叹——一次日机突袭机场工地,五十多名民工在壕沟中避难,不幸被炸弹击中,四十余人当场牺牲,即使如此,活着的人还是拼死以赴继续修建机场。下转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