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燃烧千年的窑火熄灭了,喧嚣的村落陷入沉寂,一时间迷茫的年轻人,大多选择远走他乡。转型阵痛之后,机遇也在逐渐恢复的绿水青山中显现出来——来三衢山旅游观光的游客日益增多。
2002年,依托三衢石林景区,在当地政府扶持下,村民黄十五娜将自家老房子改建成餐厅和客房,开起了路里坑村第一家农家乐——三衢山庄。从此,路里坑村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村民们尝到了绿水青山带来的甜头。
之后,随着“千万工程”的实施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常山县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的目标更加坚定。
2013年,常山钙产业达年产10亿元峰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0%。同年,常山县开启了以产业整治、环境治理、提质升级为抓手的“蓝天三衢”生态治理工程,全面关停了165孔石灰立窑、201条石灰钙加工生产线、16家轻钙企业。
2019年,常山县投资8.98亿元,对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进行全生命周期精准管理,路里坑村等6个村纳入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计划项目,对5.3万亩土地开展全域整治和生态修复。“环境治理是系统工程,现在化工园区污水零直排改造、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等治理工作仍在进行之中。”衢州市生态环境局常山分局副局长伍小亮说。
整治换来了优质生态环境,也为常山带来了发展资金。近五年,常山县出境I类水比例均保持在40%以上,获绿色发展奖补资金9.3亿元;城区PM2.5年均浓度从27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2.2微克/立方米,获奖补资金2729万元;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结果在全省11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中排名前列,获中央奖补资金1.3亿元。
“组团连片”谋发展
持续多年的整治行动,给常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根本性变化,废弃矿山生态价值日益凸显。曾经光秃秃的山,变成青峰叠翠;曾经灰扑扑的矿渣场,如今是矿山营地;曾经浑浊的溪水,此刻清澈流淌……
除了看得见的美,更绿色的产业在发生变革,返乡青年余家富是这场变革的参与者。2021年,路里坑村抓住生态旅游热度升温机遇,与余家富成立的公司共同组建乡村运营团队,将村集体废弃资源“串点成线”,打造了一系列文旅融合项目:天然溶洞化身岩洞餐厅,猪栏蝶变为展示三衢传说的艺术馆,废弃羊棚被匠心保留土墙茅顶,成为可逗小羊的“羊棚咖啡馆”……一个集农业、文化、旅游、研学于一体的“三衢道中农文旅共富综合体”项目逐步成型。
之后每逢节假日,路里坑村总是游人如织。到2024年,路里坑村各类新业态吸引游客超15万人次,村集体增收600余万元,全村150名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
在路里坑村主干道旁,立着几个造型各异的彩色集装箱,两天前才完成安装。“这里要打造一个移民商贸综合体,既展销附近村庄的农特产品,也设有电商直播间。”刘志亮说着未来片区组团式的发展规划,“把周围村子的资源利用起来,打造本地的农产品和文创产品的品牌。”
现在,路里坑村上山道路两侧彩灯璀璨,谋划打造特色乡村夜游项目;打算把溶洞改造成“星空剧场”,让游客躺在溶洞里看萤火虫;还计划培训20名村民当“三衢故事讲解员”,把移民史、石灰窑史编成快板。
“我们将按照‘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的构想,依托三衢山4A景区、路里坑网红打卡点等特色资源,丰富片区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形成共建共富的新生态。”辉埠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以路里坑村为支点,有望撬动全镇文旅产业版图,实现从“一点亮”到“全局活”的共赢局面。
不遗余力地开展生态修复,深入挖掘本土特色资源,创新发展乡村文旅产业……持续多年的系列探索,让曾经靠烧石灰赚钱的村民,守着“不灭的窑火”就能增收致富。这一场生态跃迁,让常山开辟出了乡村发展新空间,也成了常山以人为本的“两山转化”典型案例。
晚上9点半,头顶漫天繁星,伴着凉爽夜风,村民们三三两两,满面笑容地朝家走去。喧闹的山坳渐渐归于安静,山与人在黑夜里进入梦乡,共同期盼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