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日报

一个浙西村庄的绿色逆袭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01版:头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邓亮 报道组 郑徐丽 葛锦熙 通讯员 杨艺

  8月24日19时,夜幕初临,天阶寥落几颗星子。常山县辉埠镇路里坑村山腰处,照常响起悠扬的歌声。

  夜空之下,散坐草地上的村民或轻声跟唱,或跟随音乐轻轻摆动身体,也有的在排队等候上台演唱。不远处泳池里,传来孩子们戏水的欢笑声,歌声与笑声在山间回荡。

  自8月初,路里坑村村委会新购置了音响设备,免费放置露天舞台供村民使用,每晚都会上演的乡村“演唱会”,不仅引来周边的村民,甚至还吸引了不少“网红”登台献唱。

  “以前是人往外面跑,现在外面的人往山里跑。”“现在不仅家门口就能赚钱,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了……”

  从最初靠山吃山,到后来养山富山,再到如今吃上绿水青山的“生态饭”。路里坑村用20多年的精彩蝶变,造就了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金山银山”,展现了绿色发展的蓬勃生机。

  变化每天在发生

  变化每天在发生,这是路里坑村书记助理郭鹏辉来村后的最大感受。

  郭鹏辉是一名选调生,今年2月到村委工作。刚到村里,他就赶上了路里坑村又一次爆火——面包窑开窑。

  山顶的石灰窑,此前已经荒废了20多年,如今一座成了充满烟火气的“面包窑”,另一座变为萦绕诗书气的“窑书房”。今年春节假期,这两座重新燃起窑火的石灰窑,为路里坑村带来日均超4000人次的客流量,营收13万余元,还带动了周边民宿等产业增收。

  植入新业态带来新变化,不仅吸引了更多游客慕名而来,也吸引了更多人的回归。从2022年至今,路里坑村共有30余人返乡,他们带着新理念回到故土,让民宿、小店、研学项目在村里扎下了根。

  在面包窑负责烤面包的朱鹏飞,曾经是名在外奔波的货车司机;负责做面团的陈美芳,原本在外地开设养老院;在羊棚咖啡馆里忙着制作咖啡的曾美君,过去在青海开店……“我们都看好村里未来的发展。”朱鹏飞说,在村里就能赚钱,离家近,也方便照顾孩子。

  其实,这群返乡的人心中还藏有一份心思,那就是为家乡发展做点贡献。

  面对火爆流量,路里坑村乘势而上,开启了一系列新的项目建设。在废弃猪栏改造而成的三衢乡村艺术馆前,铺满碎石子的生态停车场上个月刚刚建成。旁边一条石板路蜿蜒向前,供儿童玩耍的娱乐设施映入眼帘,四周绿草青青,也是才完工的项目……以后,这里将成为游客游览路里坑村的起点。

  硬件之变,让村里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软件之变,则是村民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7月底,浙江开放大学常山学院主办的路里坑儿童美育公益夏令营,在三衢乡村艺术馆内开设,为乡村孩子开启独特的美育探索之旅。

  8月17日晚,“趣常山·尝鲜辣”鲜辣好味争霸赛辉埠站在路里坑村火热开赛,煎炒烹炸间,一道道独具匠心、彰显各村特色的鲜辣佳肴喷香出炉,引得围观村民啧啧称赞。当晚,一场洋溢着浓浓乡情的“村晚”同步开场,舞蹈、朗诵、歌曲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村民们沉浸在视听与味蕾的双重盛宴中。

  路里坑村之变,并非一日之功。“从以前闻着废气,四周布满尘土,到现在山清水秀,闻着咖啡香、面包香。这条生态发展之路,我们走了20多年。”路里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志亮说。

  壮士断腕换新生

  据《常山县志》记载,早在明万历年间,常山县即有烧石灰行业。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石灰石资源开发利用成为常山经济支柱。路里坑村所在的辉埠镇是石灰石主产区,烧石灰成为当地不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鼎盛时期,仅路里坑村就有石灰厂、碎石厂等企业40多家,近500名村民从事石灰石产业。

  粗放的开采方式打破了自然的平衡,青山满身伤痕,空气里布满灰尘,溪流也变得浑浊不堪。“那时候满山灰扑扑的,一根草都看不见。” 刘志亮指着面包窑所在的山坡说,村里谁在石灰窑干活,一眼就能认出来,因为前额的头发都被硫化物熏成了红色。

  巨变始于2000年。为了保护钱江源头的蓝天碧水,常山以壮士断腕之势,开始整合矿山、关停立窑和钙加工生产线、整治轻钙和水泥企业。路里坑村石灰相关企业全部关停。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