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腊莎 文/摄 通讯员 徐琰儒
“杨奶奶,我们又来啦!最近身体怎么样?我们来帮您换下药……”8月26日上午,柯城区人民医院万少华团队的医师姜金华和护士郑婷来到新新街道凯旋新村,这里住着一位日军细菌战受害幸存者——杨银花。
杨银花今年92岁,8岁时左脚接触到侵华日军投放的细菌后,便开始出现瘙痒刺痛症状,随后感染部位不断溃烂流脓,疼痛难忍,伴有严重的溃烂感染。2009年,万少华团队开始免费义务救助“烂脚”老人,杨银花便是其中一员。在医护人员不间断的治疗与护理下,杨银花原本烂到骨头的左腿已慢慢长出新鲜血肉,虽然未能彻底治愈,但感染情况已得到极大改善。
“这是自家种的西瓜,你们快吃点。”如今的杨银花虽已有些老年痴呆,可看到姜金华和郑婷,却显得十分熟悉亲切,清创一结束,就热情地招呼他们吃西瓜。长达17年的救治之路,让万少华团队成员早已和这些“烂脚”病人成了家人。而这只是万少华团队救治历程中的一个缩影,“现存的‘烂脚病’老人越来越少了,柯城区还有5名这样的老人,我们每个月都会上门为他们清创换药。”姜金华说,这样的上门诊疗,他们已坚持了17年。
细菌战留下了一辈子的伤痛
“我母亲那时候才8岁,太可怜了,但能碰到这么多好医生,活到现在,也算是幸运了。”杨银花的大儿子叶云飞谈起母亲的一生,唏嘘不已。叶云飞从记事起,对母亲的印象就是行动不便,没法出门。成年后,看到母亲常年溃烂的左腿,他既震惊又心痛。“我记得最严重的时候,她整个左腿都发黑了,肉烂得露出了骨头,我们只要听说哪里有治疗的法子和药物,都会想办法去弄来,可没一样管用。”叶云飞告诉记者,自从知道母亲是细菌战的受害者后,一家人既气愤又绝望,还满是无奈,直到万少华团队的出现,这份绝望才有了转机。
“因为脚烂,母亲没法下地干活,只能在家里做点家务。每到夏天,溃烂处还会散发出难闻的味道,她就更不愿意出门了。烂了一辈子的脚,是残酷战争的证据,更是整个家庭的悲痛。”杨银花的女儿说。
2009年起,万少华团队来到杨银花家中,开始为这位“烂脚”老人免费清创换药。在每月的定期护理中,杨银花溃烂的左脚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医护人员的耐心指导下,杨银花也学会了自己清洗、上药、包扎,几十年来从未好转的左腿竟有了起色。为了减少对创面的损伤,杨银花常年坐在客厅的椅子上“晾”着左脚。病情有了些许好转后,杨银花愿意拄着拐杖到家门口转转了。在家人眼中,饱受“烂脚”煎熬一辈子的老母亲,晚年反倒变得开朗起来,尤其在柯城区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来时,更是格外热情开心。
“我觉得万少华团队不仅治好了母亲的‘烂脚’,在一定程度上也治愈了她的心灵。”叶云飞说。
“希望遗憾能再少一点”
姜金华自2008年入职柯城区人民医院后便加入了万少华团队,如今他已从一名青年医师成长为心胸血管外科诊疗组长,在创面修复方面有着先进的治疗理念。
他至今记得早年上门诊疗的场景:有位老人的伤口严重到爬满蛆虫,开门时刺鼻的异味扑面而来,同行的年轻护士当场就忍不住吐了。相比之下,杨银花的“烂脚”程度虽算较轻,但由于她始终不愿离家,治疗只能局限于上门护理。“简单的清创和敷药无法彻底治愈‘烂脚病’,早几年我们曾建议她来医院接受综合治疗。”姜金华说,从2010年起,团队就多次邀请全国创面领域专家来柯城区人民医院会诊,通过外科手术、植皮修复、康复训练等综合疗法,已让多位“烂脚老人”彻底摆脱了病痛。“要是杨奶奶愿意来医院,说不定恢复得会更好。”提及此事,他语气里满是惋惜,“我们总希望,遗憾能再少一点。”
这份“少留遗憾”的坚持,体现在无数细节中:团队把自己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写在老人家里最显眼的墙上,24小时随叫随到;联合家庭医师为老人做全面健康监测,从血压血糖到日常饮食,事无巨细都记在心上。
“我们排班是一个月一次,但只要接到患者电话,医护人员一个月去患者家里四五次也是常有的事。”护士郑婷2021年加入万少华团队,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跟着万少华到患者家中,被“烂脚”的创面所震撼的场景。“希望尽自己所能,为战争受害者减轻痛苦,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想的。”郑婷介绍,目前万少华团队有核心队员10余人,还有多名志愿者和爱心人士,每当有上门义诊活动,大家都会积极报名。
历史值得铭记,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郑婷说,前几天特意带女儿去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给孩子讲述历史的同时,也很自豪地表示自己是万少华团队中的一员,正在尽己所能抚慰80多年来难以愈合的历史伤痕。
一次难忘的初级临床实践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次陪姜金华、郑婷上门的,还有19岁的在读医学生杨赫敏——她是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大二学生,此次跟着万少华团队实践,经历了一次终生难忘的“临床课”。
尽管出发前已有心理准备,但当姜金华掀开杨银花老人创口的遮挡物,看到左下肢大面积溃疡时,杨赫敏还是被深深震撼。她认真记录下每一个诊疗细节:“姜老师先做好无菌准备,用碘伏仔细消毒,用镊子夹取坏死组织时动作特别轻,生怕弄疼老人;再用无菌纱布吸去渗出血液,进行二次消毒,涂上中成药药膏,最后贴上无菌敷贴、用纱布绷带包扎——特意不用弹性绷带,是为了防止压迫创口。整个过程中,姜老师还一边和老人及其家人拉家常,分散老人的注意力。”
这次院外实践,也让杨赫敏对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团队开展救助之初,省内外专家就积极参与研究治疗方案,既开展系统治疗,治愈了多数人;也尊重坚持保守治疗的患者,为他们定制合适的方案。尤其是中西医结合的疗法,让我看到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疑难创面治疗中的独特优势。”
杨赫敏在实践笔记里写下了自己的感悟:“从1931到2025,从松花江到珠江,一代又一代医疗卫生工作者接续奋斗,用医者仁心点亮了受害者的‘治愈之路’。前辈们的坚守让我懂得了‘医者’二字的重量,我会谨记中国医学生誓言,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这条跨越近一个世纪的“治愈之路”,因17载的坚守而温暖,因代代相传的医者仁心而绵长——它不仅在修复身体的伤口,更在抚慰历史的伤痕,让每一位受害者都能在晚年感受到来自这个时代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