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吴婧涵 通讯员 韩瑜) “快看!我的‘银鹰’能在空中侦察啦,我要操纵着它去观察姜席堰。”近日,在龙游县龙洲街道后田铺村春泥计划的课堂上,10岁的郑宇博操控着亲手组装的无人机,成功完成了首次悬停。随着孩子们的欢呼声,这场别开生面的研学活动开始了。
据悉,本次研学活动是由龙游县龙洲街道联合县河长制办公室、青年堰长俱乐部、姑蔑区划地名研究院,在浙江省研学研究中心的专业指导下,共同推出的首届幸福河湖“项目制科研式”研学活动。该活动标志着龙游县“春泥计划”的迭代升级,实现了从传统关爱服务向“文化浸润+科技赋能”复合型育人模式的转变。
本次活动聚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姜席堰科技与文化内涵,以跨部门协作整合资源,构建包含场地调研、文化挖掘与科技传播的全链条学习体系。十五天研学中,孩子们通过绘画感受治水智慧、实地踏勘理解堰坝构造;融入3D打印堰坝模型、无人机巡河及AI智能设计等元素,让学员动手实践理解水利原理。
“孩子回家还在兴奋地讲3D打印堰坝,画图都在思考水流方向,思维明显开阔了。”家长汪海燕说。孩子们的热情同样感染着教学现场:刚接触无人机巡河的刘婉婷对设备爱不释手,有婺剧基础的吴可儿希望用戏曲传颂古堰故事。
“此次跨部门联动不仅拓展了‘春泥计划’的内涵与外延,也有效推动了‘河湖长制’在青少年中的普及与认同。”龙洲街道党工委委员、宣统委员方舟表示,下一步,街道将继续深化“启智计划”与“春泥计划”的融合,整合校地、文化与科技资源,为青少年成长提供更优质的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