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日报

绿水青山可生金 梅树幸福踏歌来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03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报道组 张曌 通讯员 祝雅斌 文/视频

  梅树底村地处常山县东案乡北部,森林覆盖率达95%,境内有常山第一峰白菊花尖,其海拔1395米,市级最美生态河道金源溪发源于此,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高达45000个。

  境内有高山高端度假酒店衢州国颐芳草地度假酒店、国家4A级景区梅树底景区和3A级七彩飞龙涧景区,有自在梅林、望梅山房等精品民宿,先后获省级红色根脉强基示范村、省级职工疗休养基地、省级红色美丽村庄、省级民主法治村、省级旅游特色村、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省级无四害村、省级3A景区村庄、全省百个旅游胜地、省森林康养基地、省级电商村等荣誉。

  从深山村落变成4A景区

  传说,很久以前梅树底村中有几棵枝繁叶茂的老梅树,清朝时陆续有人迁徙入住,人们习惯性地将他们称为梅树底人,久而久之,就演变为村名。

  昔日的梅树底村,四面青山如黛,竹林一片连一片。房屋沿溪散落,黄泥墙、黑瓦檐。鸡舍和柴房挤在一起,猪圈里传来闷重的鼻息,偶尔能听到犬吠。常山县城远在四十分钟车程之外,班车一天只跑两趟。村民去一趟县城,得先下山到东案,再转中巴,回村时天已黑透。

  旅游两个字,在当年的梅树底听来像天方夜谭。直到2011年,梅树底村为了发展乡村旅游,沿溪边建起了一条长7.5公里、宽1米多的深山游步道。游客来村庄休闲旅游,可以沿着这条游步道上山观景,沿途还有万亩竹海、千亩红杜鹃与瀑布群等。

  当时,村民阮土根夫妻在温州鞋厂打工,因厨艺好被梅树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为平惦记:“村里要搞旅游,缺个会做饭的领路。”因为村口到景区的路还没修,游客稀少,几次劝说未果后,村两委一咬牙,腾出村委办公室给他当店面,这才把阮土根请了回来,开起村里第一家农家乐。

  开业首年,阮土根便收回成本。尝到甜头后,夫妻俩把农家乐的规模扩大。村民纷纷跟风,把自家房屋改成农家乐、民宿。如今,梅树底村已有33家村民自营的农家乐和民宿。

  2018年,梅树底村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也评上了浙江省气候康养村、衢州市民宿集聚村。现在,该村除了引进“远山云间旅游度假区”项目外,还有七彩飞龙涧景区、“共富工程”等项目。这些特色项目先后落地,已经与村庄的自然景观形成了体验互补。

  从空心村变成“度假IP”

  8月20日上午,东案乡梅树底未来乡村生活馆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工人穿梭。“尽管高温持续,项目团队仍倒排工期,加紧施工,确保年底开馆。”王为平介绍,该馆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幸福食堂等功能于一体,建成后将“一站式”满足老年助餐、日间照料、文体娱乐等需求,为村民幸福生活再添新地标。

  与未来乡村生活馆一墙之隔的竹文化展示馆也即将启动室内装修,项目涵盖竹文化展示馆、竹制品及创意工坊、研学体验区等板块,总规划用地面积约11257平方米。开馆后,村民既可到工坊就业,也能把自家竹原料、文创产品直接摆上货架售卖。游客不仅可以在展厅了解竹子的“前世今生”,还能走进创意工坊体验竹编、竹刻,实现“文化可感、产业可见、共富可及”。

  “王书记,有上海游客想订餐,帮我们推荐几家地道的农家乐!”和笔者谈话间,王为平接到衢州国颐芳草地度假酒店常务副总经理周小燕的电话。衢州国颐芳草地度假酒店是常山县远山云间旅游度假区项目一期的核心部分,酒店位于海拔999米的山顶,于去年4月29日投入运营。凭借高海拔优势,这里夏可避暑、冬可观云海日出,夜晚还能仰望漫天星宿,成为长三角新晋“高山度假IP”。今年暑期期间,该酒店几乎天天满房,上海、杭州游客占比超过七成。

  项目落地后,变化最先体现在交通上。梅树底村田铺自然村曾因山路崎岖沦为“空心村”,如今酒店开业后,柏油路直通村口。村民王志福把半山腰的老宅改造成农家乐,一天营业额抵得上过去砍一周毛竹的收入。“路通了,客人来了,日子越过越红火。”王志福说。同时,酒店还带动了附近50多名村民就业。“在家门口赚钱踏实,不用儿女为我们操心。”今年61岁的王辉荣在酒店做安保工作,妻子则在梅树底景区做保洁,夫妻俩一个月收入近6000元。

  另外,酒店还承包了70余亩土地和竹林,建成“云梯农场”,轮种高山蔬果、散养土鸡土鸭。土地流转有租金,村民在农场务工有薪金。据介绍,下一步,梅树底村将做好远山云间旅游度假区二期项目的服务保障工作,助力该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同时将推进电线“上改下”,同步进行夜景亮化升级,让游客白天看山、晚上观星,随时都看得见好风景。

  从巴掌地变成致富田

  每天凌晨5点,梅树底村雾气未散,百余名村民已挎着竹篮钻进豆垄。指尖翻飞间,一串串饱满的“开科源8号”青荚被收入筐中。“一天能摘200来斤,现结工资100多元,家门口就把钱挣了。”村民王舍美花笑得合不拢嘴。

  谁能想到,这片生机盎然的良田半年前还是七零八落的“巴掌地”。梅树底村七成是山,剩余田地像补丁嵌在沟坎。去年12月,东案乡启动“多田套合”项目,村两委决定“破茧”。

  “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带测绘队挨家逐户量地,用方言讲政策、按原界绘平面图,30天签下260户流转协议。”王为平介绍,30天签完流转协议,离不开党员干部共同的努力。今年,梅树底村全面落实好党组织生活制度,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带头,平地、修渠和铺路同步推进,3个月建成5条机耕路、3800米水渠,240亩小田终成连片“大田”。今年5月,梅树底村与常山县亿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15年流转合同,年租金为每亩600元。企业选用耐高温、高产、早熟的“开科源8号”大豆,亩产达650公斤,错峰上市售价更高。8月8日开采以来,每天采摘2000公斤至2500公斤,现场现金结算,预计梅树底村村民月务工收入可突破10万元。

  “公司计划全年轮作两季毛豆、一季油菜,明年再扩至大豆、大葱、油菜三季轮作,既保收益,又添花海景观。”常山县亿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管理人员方琪介绍,届时梅树底村将成为集采摘、观光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示范村。

  采访手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梅树底把这句话写进了日常。看山仍是山,却处处新生:老民房化身飘香农家乐,碎田拼成致富田,空心村建起海拔999米高山度假区。振兴的答案不在口号,而在一顿幸福餐、一条柏油路、一粒带露珠的毛豆、一次竹林里的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