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吴可润) 8月25日,衢江区信安大道上,市政养护人员在清掏雨水箅子杂物、疏通横穿管。“以往频繁应对堵塞、积水,现在日常仅需3组队伍巡查。”衢江区市政基础设施养护项目相关负责人刘念相告,通过优化基础设施、加大智能技术引入等手段,衢江的市政养护实现了“降本增效”,养护压力明显降低。
解锁市政养护的“减负密码”,始于对地下管网的系统性优化。比如,东迹大道的地下管网20余年未更新,因规划滞后、标准低、管网失修,雨天积水频发,过去需反复抢修,养护成本居高不下。如今,投资约4800万元的地下管网有机更新一期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将更新2.5公里涵盖排水、燃气、供水等的综合管网。“改造后不仅能从根源解决内涝,更能减少管道破损、堵塞等问题,后续反复维修的成本会大幅降低。”衢江区市政工程管理中心副主任叶维强表示。
海绵城市建设则从“源头减负”入手,降低管网养护压力。在衢江区市民公园,旱溪、植草沟、透水铺装等“小海绵”设施随处可见,这些设施通过对雨水进行分级处理,中小雨时对雨水内部消纳回用,强降雨时则先经内部缓冲再排入市政管网。这种模式大幅减轻了管网排水负荷,减少了因雨水倒灌、泥沙淤积导致的管道堵塞,进而降低了日常清掏、疏通的频率和成本。“海绵设施让管网‘少加班’,养护人力、物资投入自然就省了。”衢江区园林绿化管理中心副主任刘永达说。
智能技术的引入,也让养护成本“精准可控”。市政部门用CCTV管道检测机器人镜对地下管网开展常态化“体检”,机器人在管道内自由穿梭,实时传回管道内部影像资料,管道内的破损、堵塞、变形等问题一目了然,维修人员无需大面积开挖,只需点状精准修复。截至目前,该设备已检测信安大道、茶苑路等路段管网71公里,精准定位18公里缺陷管道并及时进行修复,避免了传统“盲修”带来的施工范围大、成本高问题。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衢江区实现了市政设施养护从“被动抢修”到“主动预防”的转变。“接下来,我们会推进更多优质市政项目,通过设施持续完善,让养护‘降本增效’的效果更持久。”衢江区市政工程管理中心主任汪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