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敏 文/摄 通讯员 李诚永 赵晨
眼下正值再生稻头茬成熟季,三衢大地上的田野间,金黄色的稻浪随风起伏,大型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穿梭其间,紧张有序地开展着收割作业,一幅幅鲜活的丰收图景在田间地头铺展开。记者近日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了解到,今年全市10万亩再生稻头茬8月初已经开镰,预计本月下旬完成全部收割工作,总产量将突破6万吨,单产较往年提升明显。
种植户迎高产 纪录冲刺劲头足
8月19日下午,江山市清湖街道东儒村的再生稻示范田里,沉甸甸的稻穗把稻秆压得弯下了腰。江山市林根家庭农场负责人毛林根站在田埂上,看着收割机往来作业,难掩喜悦:“去年头茬平均亩产750公斤,今年这300多亩再生稻,穗子比去年更密、颗粒更饱满,产量涨得很明显!”
“就剩下这里最后50多亩再生稻头茬还没收割,是我专门留着参加江山市高产竞赛测产的。”毛林根笑着介绍,他从2017年开始规模种植水稻,十年来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从选种、施肥到病虫害防治,种植技术在实战中不断精进。今年他共种植了700多亩水稻,其中再生稻占300多亩,选用的是“甬优4901”“甬优1540”两个优质高产品种。凭借多年积累的种植经验和稳定的产量表现,今年在江山市农业农村局的推荐下,他申报了“浙江农业之最”再生稻产量纪录。
8月7日再生稻开镰首日,浙江农业之最办公室专家就来到江山市林根家庭农场的示范田里进行现场验收。经过实收测产,毛林根种植的“甬优4901”再生稻头茬亩产达到895.7公斤,这一成绩在全省再生稻种植户中稳居前列。
“截至目前,再生稻‘浙江农业之最’纪录是由常山县佳伟家庭农场在2022年创造的,当时该农场的再生稻两茬最高亩产达到1237.31公斤。”现场验收专家表示,从当前长势来看,江山市林根家庭农场的再生稻穗数还是比较多的,结合往年再生稻种植情况,这片田块第二茬平均亩产预计可达500公斤,冲击再生稻浙江之最纪录很有希望。
这样的高产场景,在衢州各地多点开花。衢州市柯城区坦上家庭农场里,负责人郑华丽算起了增收账:“农场种了1500亩再生稻,选了‘乐优966’‘甬优4901’等6个品种。今年天气好,没有出现长时间极端高温或暴雨天气,我们又严格抓好田间‘三控’,有效穗多、籽粒饱满,预计亩产比去年高200斤,每亩能多赚300元以上。”常山县种粮大户李志根也迎来突破,今年头茬湿谷亩产达到1028公斤,预计与江山亩产接近,创下自家种田以来的新高。
天气技术双加持
政策良种促发展
“再生稻最大的优势就是种一季收两茬,第二茬不用重新栽,省种、省工、省水还省农药,生长期还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再生稻的这些优势,恰好解决了当前种粮的痛点——随着人工成本上涨、规模种植扩大,双季稻“双抢”时节常面临人手紧张,而再生稻8月收头茬,能错开农忙高峰,且第二茬虽略低于连作晚稻,但两茬总效益不逊于双季稻,成了农户的“优选品种”。也正如此,今年,全市再生稻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较去年增加近1万亩。
更让农户青睐的是,再生稻第二茬品质更优。“第二茬灌浆期在9月中下旬,避开了夏季高温,加上秋季昼夜温差大,灌浆时间比头茬长,大米口感和品质比同品种单季稻更好。”市农技推广中心工作人员补充道。
今年再生稻丰收背后,除了良好的气候条件,更是技术、政策、良种等多重因素共同加持的结果。
在田间管理技术上,种植户们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渐入佳境。比如毛林根就根据多年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再生稻高产管理“秘诀”:“在头茬收割的前两个星期,我们提前用上尿素、复合肥等,为第二茬生长打好养分基础。头茬收割后,稻田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清沟排水,严防稻桩碾压,确保腋芽活力。当然,病虫害防治也非常重要。”
而政策层面,衢州连续13年出台水稻高产创建实施意见,还设专项奖励:早稻、单季晚稻等高产示范“百亩方”亩产前五名奖1万元至5万元,“攻关田”前三名奖5000元至1万元。在政策激励下,增产潜力被进一步挖掘,更多单产水平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水稻示范基地被建立起来,促进我市水稻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良种是增产的“基石”。过去10多年,我市持续引进、试验水稻新品种,通过新品种观摩会帮农户选种,如今“甬优1540”“中组100”“金早645”等高产优质品种大面积推广,全市良种覆盖率超98%。同时,我市还制定了《再生稻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组建“市县专家+乡骨干+片示范户”三级科技服务体系,180名农技干部结对1060个规模粮油主体,关键农时下沉田间指导。
此外,农业气象信息共享机制也为丰收“保驾护航”——通过与气象、植保机构会商,提前预警气象灾害、发布病虫害防控方案等,帮农户科学避灾抗灾,让每一分努力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