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精品 助推城市文化 走向大众
日期:08-25
汪晨云
近段时间,围绕杜立特行动创作的文艺作品接连走进大众视野:8月21日,纪实文学《英雄山河——1942年的衢州之约》在北京举行新书发布会;8月13日下午,我市摄制的三集系列纪录片《寻找“杜立特”》英文版(第一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首播;6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剧透”衢州创排话剧《寻找杜立特》,这一主题创作还被纳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活动。
追溯衢州文艺精品创作历程,以杜立特行动展开的主题创作不在少数。江山婺剧研究院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创作了情景剧《一碗鸡蛋面》,通过一位老人的视角,回忆杜立特行动中美国飞行员迫降江山后,江山人民给受伤的飞行员煮鸡蛋,安全送到县城的故事;儿童文学作家毛芦芦取材杜立特行动,创作小说《拯救断翅雄鹰》;衢州携手北京一家影视公司创作的3D故事影片《杜立特行动之衢州》,将这段历史完整再现。
书籍、影片、情景剧……从纸墨到舞台、从银幕到街巷,一件件文艺精品,揭开了杜立特行动这段历史的神秘面纱。可见,文艺作品在助推历史走向大众,提升当地文化知名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放眼全国,不少地区因文艺作品出圈,文艺作品已成为城市形象的“放大器”和城市声音的“扩音器”。例如,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助推了杭州雷峰塔火速出圈;近期热播的电视剧《生万物》更是让山东临沂的方言“洗脑”万千观众……一个个成功案例,都在证明着文艺作品释放出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它所能带来的文旅热、城市热。
如果把城市文化视为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文艺作品则可以起到“解码”的作用。南孔文化是什么?我市推出的音乐剧《南孔》、衢州学院教授吴锡标等人创作的连环画版《南孔文化》或许都可以讲述一二。随着音乐剧的巡演,书刊的发行,远在各地的观众和读者都能通过它们了解衢州南孔文化,这是文艺作品独有的润物细无声作用。而看似抽象的文化内核,也因为这些作品变得具象化。
衢州拥有万年文化史、四千多年建城史,又是孔子后裔的聚居地,儒学文化深厚。街头巷尾的一栋建筑、一个传说、甚至一个物件,或许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都可以挖掘与提炼,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放慢脚步,这座古城还有许多值得深挖与推敲的历史故事、名人事迹……以文艺作品作为载体,才能推动这些文化为社会大众所知晓,继而传播、传承下去,成为城市文化中的一部分,进一步擦亮城市文化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