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日报

吹笳却敌 鉴此寸丹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03版:人文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巫少飞 文/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日前,由衢州市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主办的“浴血干城——衢州市抗战文献展”在衢州市鹿鸣山文化院街原道文化博物馆举行。

  展览有衢州市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郑伟勇拍摄的“中国百姓救助杜立特突袭队员”图片、韩强拍摄的“与细菌战抗争的老人”图片,已逝“衢州杨继洲针灸”传承人张玉恢绘画《大营救》等。1942年江山县各乡镇民众杀毙敌伪忠勇事迹调查表、出征抗敌家属证明书、抗战救亡歌曲《洪波曲》的油印纸等抗战文献也在其中。

  1 文献“拾薪”

  此次衢州市抗战文献展主要来自衢州市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成员的多年“拾薪”。

  从2012年开始,韩强就关注并拍摄衢州市细菌战受害者代表杨大方,他的这组照片不但在国内黄山、平遥等地举办的影展上获奖,也在加拿大等外国举办的影展上展出。韩强拍摄的杨大方——一个“诉讼的脚步不曾停歇”的形象,让观众印象深刻。从2014年开始,韩强也拍摄“寻找杜立特”系列。

  从2008年开始,郑伟勇就实地追踪并寻找“杜立特突袭”与衢州关联的重要实物依据。郑伟勇表示,他作“杜立特突袭”研究及展出相关的图片,是想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为营救、掩护、转移美国飞行员作出的贡献。

  俞俊是个“军迷”,此次展出他的部分藏品,主要是废弃子弹、军靴、飞机碎片等,这都是他从江山城关、柯城石梁、衢江上方等当年的战壕、山地、溪河里淘到的。

  吴克潇近些年专事证章及抗战文献的收藏。一张“衢县航埠镇第二十五保第五甲第三户邵玉麟牺牲证明”令人唏嘘。衢人不但在浙赣战役中保卫家园,在淞沪会战中也献出了生命。邵玉麟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六十七师一九九旅三九八团第二营机关枪二连第一班列兵,在“八一三淞沪会战”时,邵玉麟牺牲于上海附近金沈桥。吴克潇说,循此信息,以后还要找找邵玉麟的后人进一步研究,任何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都值得铭记。

  已逝的张玉恢曾是“衢州杨继洲针灸”传承人,他曾绘有杜立特突袭、细菌战等油画。此次展出的《大营救》是从张玉恢后人手中征集的。

  2 吹笳却敌

  王汉龙几十年收藏衢州地方文献,展出的藏品仅是他抗战文献收藏的沧海一粟。

  展出的一张老照片拍摄于1937年8月28日,正面上部写有“流浪时的小影”,右边写有:“为了生存,跟着历史的车轮前进。我们青年的任务:是不断地奋斗。勇敢!挣扎!来完成这历史的使命!”左边写有:“奔走于灵山 汪凤翔自识 一九三七·八·卅”。

  老照片的反面右边写有:“国历一九三七年奔走龙游南乡灵山镇与两友合摄小影以作纪念 一九三七·八·二十八摄于灵山”。左边写有:“二六年农历六月十七日,由家中动身。六月廿二日到达杭州,在杭抱病寄于仙鹿洞,急信报家中。七月初五日,家兄披星戴月奔走赴杭。奉家兄命,欲往龙游灵山觅身,到达灵山,一无所成。承友胡君介绍至庆丰杂货店服务。 ‘八一三’沪战爆发,辞职归里。 这篇日记写摄相后五日自识。”

  从照片中的中山装及口袋中插着一支钢笔来看,这位名叫“汪凤翔”的人当是意气风发;又从其表达的“不断地奋斗”“来完成这历史的使命”等来看,汪凤翔有凌云壮志。然而,“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汪凤翔只好辞职回老家。行至杭州时,汪凤翔却病倒了。汪凤翔兄长收到急信后,披星戴月赶到杭州,并将汪凤翔带至龙游灵山镇边休养边找工作。可龙游灵山并没有适合的工作,幸好一位胡姓朋友帮忙,汪凤翔在龙游的庆丰杂货店暂且安身。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汪凤翔把流落龙游灵山一带的照片题为“流浪时的小影”,反映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戕害。同时,从抗战爆发后龙游即组织各界抗敌后援会和汪凤翔自表的“勇敢!挣扎!”等来看,即使在烽火战乱中,依然有撼人心魄的热血乐章。

  展出有多册《战时中学生》杂志。杂志创刊于1938年,由杭州正中书局发行。全面抗战爆发后,由陈立夫创立的正中书局在浙江设有分局。正中书局当时曾被称为全国六大书局之一,起先以编辑中学教科书和课外读物为主,后来逐渐扩大到学术专著、民众读物、儿童读物、字典等。抗战期间,应形势需要,正中书局曾编印有大量战时读物,《战时中学生》即是其中之一。从《战时中学生》的内页书讯看,正中书局曾出版有阙仲瑶编的《抗战手册》、郭莽西编的《抗战戏曲集》《抗战歌曲选》、吕漠野著的《燕子》等一系列与抗战相关的书籍。

  《战时中学生》的小栏目既有“每月社谈”“每月讲坛”“学生园地”,也有“国际问题讲座”“文学”“国防地理”等。作者队伍既有来自偏远的贵州,也有本省的绍兴、衢州。

  从《战时中学生》第九期看,内容有王道平写的《九一八事变回忆》、陈虞孙写的《国际新形势与我国抗战前途》、宋念慈写的《东南沿海区之地理形势》等,也有各学科老师写的《各科笔记作法专辑》;有张健甫写的连载《伪满洲国真相》,也有记者写的《一月来中国与国际》。且译文、诗歌、政论、漫画、版画穿插,非常精美有序,体现着编辑的匠心。

  “反对投降”“鼓舞抗战”这两点在《战时中学生》中处处有体现。比如第十期的“每月社谈”,郭莽西用了一系列的排比,痛斥汪精卫从“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沦落至首鼠两端的“蚯蚓”。此外,刊物中无论是缴学费的小事,还是“科学园地”中的地理知识,只要能和抗战联系起来,作者、编辑都尽量地予以激励。

  《战时中学生》第十期还刊发了蒋耐耕写的《革命文学家鲁迅》。文章第一段就有“假如鲁迅现在还活着”的问题。蒋耐耕用他沉郁的笔调写道:“周作人的变节,如果地下的鲁迅有知,他将如何的深恶痛绝!”

  1939年的《战时中学生》杂志刊登有浙江省立衢州中学(现衢州一中)的老师陈康白、王季思、陈友琴所写文章。

  陈康白《在校和出校》一文主要是鼓励学生“反躬实践,身体力行”。

  王季思在《词的正变》中谈了词的兴起、流派等,但作者仍不忘抨击一下汪精卫:“写到此处,想起汪精卫去年一首《忆旧游》落叶词,与那一班亡宋词人的亡国之音,作风是完全一样的。不过像王沂孙的落叶词‘溯宫沟暗流空绕’,还是表现一点黑暗里挣扎的精神。汪精卫的‘要沧桑变了,秋始无声;伴得落红东去,流水有余馨。’却全是悲观的没落的投降的意识。更不如吴稚晖的和作:‘暴风飘散雨后,看豺狼末日,终息啼声,知否八公山上,莫木亦宁馨。’为崛强可喜,有老当益壮之气。”

  陈友琴在《战时中学生》中写了一篇《孔子的军事学及其御暴精神》。他在文中提到了写作动机:“我写这篇文章的动机是因为:某日在某中学的讲演会上,听到一位先生讲,他说我们中国民族衰颓不能尚武的原因,应归咎于孔子的主张和平礼仪,并引证孔子云:‘军旅之事未之学也’的话头,来说明孔子的不尚武。这真是闭着眼睛在瞎嚼,一面贻误青年,一面妨害抗战,是不可以不辨。”

  陈友琴写此文,所参引材料非常广博,有《史记·孔子世家》《新序》《史记集解》《左传》《孔子家语》等。特别是《论语》第七、第十三章。陈友琴想说明,孔子的军事学主要体现在“慎”“谋”“教”,且有反侵略的战斗御暴精神。特别是在孔子71岁那年,在“陈成子弑齐简公”的事件中,曾三次上朝,请求鲁哀公出兵伐齐。而陈友琴“武化”孔子,唯一的目的是:为抗战服务!

  展出的《抗战诗歌》系1938年初版本。这册薄薄的《抗战诗歌》只有28页,副标题是“战时民众读物之一”,由江山民众教育馆编印,江山县文化商店承印。

  《抗战诗歌》分诗歌、歌谣、小调、京调、歌曲五部分。除少数自撰外,所搜集的范围主要来自《抗敌导报》《抗战戏剧》《东南报》《正报》等当时的几种刊物。编者王渭水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自叙编辑缘由:“诗歌有人把它比作美酒,是文艺中最富于感染性,能够改变人的情性和生活兴趣的东西。在这全面抗战的大时代,如果把这美酒——诗歌,冲以含有刺激性药剂,普遍地灌输到一般患有贫血症的大众血管里去,我想对于抗战情绪的激发,爱国观念的唤起是很有作用的。不过像过去的旧诗,含蓄太深,文字太奥晦,不合大众的感受程度。而新诗又多是象征的,不配大众的胃口,我们只有选择通俗化的配合大众程度及胃口的东西,介绍给他们享受,才于他们有益。这本小册子的编辑,就是适应这个目的。”

  王渭水还表示:“而数量上又因印刷价昂,所刊不多,不能普遍地供应于大众的需求,我们只有分发给本县各学校团体机关的朋友们,尤其是小学教师们。请他们把这一点滴的美酒,用清水——翻印——冲了一冲,再转给平日所接触的民众们喝,使他们能够闻到一点酒气,就是我们最低的愿望。”

  “诗歌”部分有童云瑞的《民众抗日歌》、陈廖士的《杀敌歌》、邦宁的《大家起来打敌人》等。

  “歌谣”部分有平林的《我们不叫中国亡》、徐晋的《献金抗敌歌》、陈心的《莫做汉奸》等。俞乃大的《行行不忘救国》分别借“铁匠”“船夫”“女工”“商人”“小贩”“妇女”“农夫”“学生”之口痛斥鬼子暴行、汉奸无耻及表明杀敌救国志向。

  “小调”部分有《难民想家》《十劝郎》《春耕歌》等。“京调”部分有《四季春调》《抗战四季调》《把倭奴扫尽雪耻报仇》等。这些小调、京调,大抵改了时调的词,而唱腔仍仿戏曲折子戏或西皮倒板、凤阳小调等。如《十二月杀敌歌》:正月瑞香香喷喷,前方健儿打日兵。机枪炸弹当爆竹,噼里啪啦过新春……

  “歌曲”部分有《失地恨》《新卖梨膏糖小调》《新送郎出征小调》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歌曲”部分辑录了田汉原作、张曙配乐的《秦琼访友》。“我们不做亡国奴,我们要做中国的主人翁……”这种激励兵士效命疆场的壮志豪情越过半个多世纪仍回荡在中华大地。需要说明的是,张曙曾在衢州度过他一生中的6年时间,少年张曙即住在衢城南街后街巷,曾就读于位于衢城的衢县高等小学、浙江省立第八中学。

  《抗战诗歌》封四是“抗战形势图”,刊有“保卫大浙江”“保卫大武汉”的口号。

  3 浴血干城

  从郭莽西主编《战时中学生》到江山民众教育馆编印的《抗战诗歌》,从抽壮丁签到避难航埠途中遗失的地契,从新闻先驱范长江通讯集《西线风云》到同盟胜利公债券,从《优待出征抗敌军人家属荣誉证书》到一系列抗战徽章……这一册册、一摞摞文献,是历史更是心史。这些文献诉说了困厄空前、惨烈空前、悲壮空前、神圣空前伟大的卫国战争,提醒着后来者:勿忘历史!

  抗战期间,衢城中山公园(现府山公园)北侧曾建有花岗岩纪念碑,上书“浴血干城”,此次展览的主题“浴血干城”源于此。本次展览将持续到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