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日报

跨越时空的友谊和英雄交响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05版:人文周刊|悦读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赵凯怡 通讯员 周俊

  8月21日下午,由衢州市委宣传部策划、周立文创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英雄山河——1942年的衢州之约》新书发布会在光明日报社光明网演播室举行。该书内容翔实、文约义丰,作者以史学的严谨、诗性的语言,让读者重回83年前的历史现场,感受那段历史在当下的回响。该书获得了业界的广泛好评。

  英雄从未走远,友谊可以跨越国界

  李红霞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英雄山河——1942年的衢州之约》的宗旨,即作者以人民群众为视角,以纪实的笔法立体地呈现了二战时期的杜立特行动大救援。这本书就是以山河为证、英雄为魂的书写,在创作中,周立文老师告诉读者:英雄从未走远,友谊可以跨越国界。

  作者坚持把真实的一面写真实,写出真相的广阔度。为了追求真实,就需要田野调查、史料的多渠道挖掘以及多地走访,包括场景化的书写,尊重历史的书写,这些对作者来说是辛劳的。作者有意将救援背后的史料转化为有画面冲击力的故事,将一堆复杂的数据升华为情感符号,事件的可信度与可读性就增强了,如此,英雄才达到了英雄的真实,笔力延伸之处,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情感的寄托。

  作者将个体记忆、国家叙事和国际友谊融为一体,意在强调英雄并不属于某个国家,而属于全人类。从民族英雄到人类共同的英雄,是一种超越。作者除了诠释英雄内涵的丰饶,还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固性。同时,他传达一种生命至上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超越国家与民族界限的。作者的写作也与中国的精神需求同频,本书是一面映照时代的镜子,也水到渠成地站到了当代精神启示录的位置上。

  作者以严谨、旖旎、诗意的文字写出了英雄的决绝,写出了救护者的担当和义无反顾,作品充满正气、威武与昂扬之姿。作者在语言、叙事和人物塑造等方面追求艺术化处理,追求潜在力量的表达方式和有色彩的表达方式,使得书中人物各具魅力地呈现出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书中的很多细节都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苏珊离开廖家时,收到“哥哥”递给她的一把“铜钥匙”——这是他们共同的家,她当然应该拥有一把钥匙。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衢州人民也有了特别的印象,衢州人民勇敢、智慧,我想向衢州人民表达敬意,也希望有机会能到衢州走一走。

  英雄与凡人的交响

  王法艇 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

  《英雄山河——1942年的衢州之约》是周立文先生赓续伟大的抗战精神创作的非虚构文学作品,通过严谨求证、采访和查找资料,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将散落在历史隧道中的碎片直接地、完美地拼接成完整的图景,可以说是近年来非虚构文学的难得佳作。

  本书以文学的艺术手法还原历史,实现了英雄与凡人的交响。作者通过大量实地考察、采访,结合历史资料,首次把参与营救的中国军民作为主角,用文学的笔法全景全程全新展现杜立特大救援的史实,生动揭秘了被尘封的血与火铸造的中美人民友谊故事,填补了杜立特救援行动人民群众视角的空白,也更多地展示中国场景,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抗战精神。该书首次以文学艺术手法呈现杜立特及成员作为历史人物的文学形象,让伟大抗战洪流中沉默的英雄与凡人,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也展现了战争中的微观人性光辉,超越了国家与民族的界限。

  本书中可贵的细节与史料价值,来源于从乡村到档案的深耕。书中的细节是作者深入飞机降落地的近百个村庄、档案馆,并采访近千人后呕心沥血创作的。更令人敬佩的是,作者将口述史与档案研究相结合。他查阅了大量美国关于杜立特行动的战时史料和通讯记录,对比中国地方志中的记录,甚至复原了当年救援路线的地形变化。田野调查与文献考据的双轨方法,使全书既具备学术严谨性,又充满人文温度。作者所采用的史实准确,并且有一些前所未有的发现和说法,是值得史家研究和关注的。

  本书还有诗性的语言与重要的文学价值。作者以“救助飞行员”为脉络,将战争的残酷与永恒友谊交织书写。以山河为证,以英雄为魂,以纪实的笔法书写英雄,以诗性语言唤醒记忆,将个体命运与民族精神熔铸于自然意象的笔法,让非虚构作品突破了纪实的边界,升华为一部关于人类共同命运的寓言。此外,跨文化的叙事格局,使本书超越了一般抗战题材的地域性叙事,成为一部具有广阔视野的文学作品。

  爱与善良是相通的。书中的救援细节感人至深,有非常多关于衢州的篇章,让我感受到衢州人民的义薄云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牺牲,衢州人民是英勇、淳朴、善良的,并富有正义感,历史应该记住他们。值得欣慰的是,衢州建立了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展示英雄、纪念英雄,可见,中华民族是有感情、有温度、有大爱的。我希望能去衢州杜立特行动纪念馆观展、仰视,表达我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