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正式打响。
很快,西充人、共产党员于江震从延安寄回《抗日战争中青年修养与任务》宣传小册子,鼓励家乡人民树立“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爱国信念,迅速形成力量保卫大好河山,尽快投入抗日救国运动。
受此感召,西充县地下共产党员李献琛、杨益滋和部分进步青年教师成立了“西充县各界人士抗敌后援会”,在当地开展宣传、募捐活动,动员广大青年参军参战,杀敌报国。
在西充县占山乡的宣传活动中,杨益滋等人搭起台子进行演讲。杨益滋振臂高呼:“同胞们、青年们,日本侵略鬼子,杀我父老、奸我姊妹、抢我财物……我们不当亡国奴!参加义勇壮丁队,出川抗日光荣!”刚满20岁的李宏毅在台下听得热血沸腾,当即报名参军抗日。
李宏毅的儿子李汝江向记者回忆说,当时父亲远征在即,母亲依依不舍——女儿才1岁半,自己又怀有身孕,临行前反复念叨一句话:“要写信回来啊!”年迈的婆婆将父亲送至村头田坎,遥看着儿子离去的方向,久久不肯回去;伯伯追到街上和父亲话别,含泪目送弟弟去往生死难料的远方……
在西充县南台街道西山垭下有一座肃王庙,见证了“八百壮士”出川抗战这一重大事件。记者前往肃王庙探访时,发现西充县正在对年久失修的肃王庙进行加固维修。在大殿前,有四川省人民政府敬立的一块石碑,明确记载这里是“西充县出川抗战誓师大会旧址”,2020年12月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1937年10月1日,856名西充抗日义勇壮士在肃王庙前整队出发。父送子、妻送夫、邻里相送,人海如潮,锣鼓声、鞭炮声、口号声振聋发聩。“八百壮士”个个激情饱满,扛着“抗战到底”旗帜,出西充、过南充、赴重庆,上战场。
当这支队伍到了南充时,当时的专员公署派人来巡视。检阅人员对李宏毅及另外几个年龄相对较小、个子不高的人说:“你们还小,转去,等两年再来。”他们当即坚定回答:“不分男女老幼都要抗日嘛,我们抗日决心已定,当不了战斗兵,当勤务兵也要去!”
“当时招募壮丁,是为补充川军抗日队伍,上级给西充分配的兵员任务是150名,岂料首批招募,就有800多人踊跃参军。”西充县委党史研究室办公室主任张楠楠说,最终这856名西充壮士义无反顾奔赴沙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战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