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日报

充分挖掘山水生态资源 精心打造山水花园城市

日期:08-23
字号:
版面:03版:理论与实践       上一篇    下一篇

  柯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规律,为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将“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总书记还专门对衢州的城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充分利用生态这一独特优势”“注重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并赋予衢州“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使命任务。今年7月,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衢州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新时代山水花园城市的决定》,标志着衢州城市建设进入“城市与自然深度对话”的全新阶段。建设新时代山水花园城市,既是对衢州二十年生态坚守的传承延续,也是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战略抉择,更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推进这一宏伟蓝图落地,需从以下三方面协同发力:

  一、以科学规划引领空间重构,筑牢新时代山水花园城市的基底框架

  规划是山水花园城市建设的“蓝图基石”。要立足“两屏十丘青山入城,九水六湾百里画廊”的独特禀赋,构建“全域统筹、层级传导、动态适配”的规划体系,实现生态保护与城市生长的有机平衡,为山水花园城市筑牢空间基底。

  要以风貌基因的系统守护构建特色管控体系。从“山、水、文、城”共生关系出发,构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山水花园城市设计—组团片区城市设计—重点区块详细设计”的四级传导体系,让每一层级规划都承载风貌保护的使命;严守生态基底红线,将两大山脉生态屏障、特色浅丘纳入严格保护范围,确保森林与自然空间的完整性,让山体成为城市不可逾越的绿色边界;系统优化“九水六湾”水系格局,通过清淤疏浚、生态驳岸建设,既保障水安全,又塑造水景观,让水系成为串联城市的“蓝色脉络”,使自然肌理始终成为城市风貌的“底色基因”。

  要以公园网络的全域织补完善生态生活空间。要按照“线性串联、节点辐射、全域覆盖”的思路,打造多层次公园网络:依托主要江河构建滨水公园带,串联沿线村落、历史遗存,让滨水空间既是生态廊道,也是文化长廊、生活走廊;要建设城市级特色公园,融入文化主题,实现生态功能与文化价值的融合;要推进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建设,让公园嵌入生活场景,使城市全域成为“可漫步、可休憩、可感知”的大花园,让市民在日常中触摸自然、亲近生态。

  要以实施机制的协同创新保障规划落地生根。要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搭建规划管理平台,对城市天际线、建筑风格、色彩体系进行动态模拟与管控,确保古城风貌与现代建筑和谐共生、自然景观与人工建设有机融合;建立“规划—建设—运营”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对城市更新、片区开发等项目实行要素精准配置,推动智慧新城、智造新城等组团采用“紧凑集约、功能混合”模式,避免无序扩张;畅通公众参与渠道,通过“邻礼通”等平台吸纳市民意见,让规划编制、实施、调整全过程都体现民意, 凝聚起共建山水花园城市的合力。

  二、以资源整合激活价值转化,构建新时代山水花园城市的动力系统

  衢州的山水生态不是孤立的“景观碎片”,而是可统筹联动的“资源矩阵”,要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整合+产业文化协同植入”的路径,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山水花园城市的发展势能。

  要以系统思维理念推动生态资源整合。将市域内的生态要素视为有机整体,构建全域贯通的生态价值体系。在两大生态屏障区,推行“生态补偿+碳汇交易”联动机制,将分散的林地资源整合为连片碳汇基地,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生态保护的经济回馈;在主要流域实施“幸福河湖”系统性工程,串联湿地、湖泊、沿岸生态节点,建设贯通的滨水绿道,既强化防洪调蓄等生态功能,又培育滨水休闲、生态观光等业态,让水系成为串联生态与经济的纽带;在浅丘区域整合闲置山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与生态研学,打造主题鲜明的生态产业集群,让碎片化的山水资源形成“串珠成链”的生态经济带,实现从单一保护到综合利用的跃升。

  要以山水空间培育推动生态资源整合。立足山区、滨水、田园等差异化生态空间的自然特质,推动生态资源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构建“山水为基、三产联动”的产业体系。在工业园区,让工业发展融入自然肌理,推动主导产业向低碳化、生态化转型;在主要江河沿岸,建设“生态种植+休闲体验”融合综合体,让农业从单一生产向多元价值拓展;在湖泊周边区域,整合文旅资源,布局水上运动、生态旅居、非遗体验等业态,让滨水空间成为集生态涵养、产业发展、民生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载体,实现生态空间的多维价值释放。

  要以文化基因挖掘推动生态资源整合。深入解码“两子文化”“姑蔑文化”等地域文脉,将文化元素有机嵌入山水廊道与城市空间,让自然山水成为文化传承的生动载体。在“九水六湾百里画廊”系统建设中,同步规划文化节点,在江河沿岸布设体现地方诗词文化的景观小品,在湿地片区复原古越水韵场景,让流淌的水系成为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长廊;在南孔古城保护性开发中,构建“古城墙—文化地标—生态绿道”的文化闭环,通过传统礼仪展演、民俗体验、园林雅集等活动,让儒家文化融入山水园林场景,实现古今对话,让文化在山水空间中活态传承,成为彰显山水花园城市独特气质的灵魂标识。

  三、以品牌塑造提升城市能级,彰显新时代山水花园城市的独特魅力

  品牌是城市竞争力的“无形资产”,更是山水花园城市价值认同的核心载体。要通过精准锚定特质、系统传播叙事、场景化体验营造,让“江南山水名城?四省边际花园”的品牌形象深植人心,成为集聚资源、辐射周边的“价值磁场”。

  要以特质锚定强化品牌核心辨识度。立足衢州“山水为体、文化为魂”的本质特征,构建“双轮驱动”的品牌内核:一方面,以钱塘江源头的清澈底色、城园交融的空间形态为依托,深挖生态特质的不可替代性,凸显“山水入城、园城共生”的生态辨识度,让“推门见绿、临窗观水”成为品牌最鲜明的视觉标签;另一方面,强化文化基因的独特性,以“南孔圣地?衢州有礼”为精神内核,将孔子文化、围棋文化等元素转化为可感知的品牌符号,融入城市标识、公共艺术、生活场景,形成“生态有颜值、文化有韵味”的品牌记忆点,让品牌定位既扎根于自然本底,又承载着人文温度。

  要以系统传播构建品牌叙事网络。打破“单点发声”的局限,构建“内外联动、全域协同”的传播体系,通过城市书房、社区讲堂、主题展览等载体,讲好山水花园城市建设中的百姓故事、生态变迁故事,让市民成为品牌的认同者与传播者。联动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平台,打造“山水画卷”主题影像集群、“衢州有礼”文化专题报道,用镜头语言、文字叙事展现城市特质。深化区域协同传播,与周边城市共建“生态文旅联盟”,通过联合推介、线路互通、活动联动,让衢州山水花园品牌融入区域发展大格局,从“地方标识”成长为“区域共识”。

  要以场景营造实现品牌沉浸式感知。推动品牌从“符号传播”走向“场景渗透”,构建“全域皆景、全时可感”的体验体系。在生态空间中植入品牌体验,如在滨水绿道设置“山水诗行”景观墙、在公园绿地打造“南孔礼仪”互动装置,让自然游览成为品牌感知的过程;在文化空间中活化品牌内涵,如水亭门街区以非遗工坊为载体,将“衢州有礼”转化为手作体验、民俗展演,让文化消费成为品牌认同的纽带;在生活空间中融入品牌理念,通过社区口袋公园的“花园客厅”设计、公共交通的“山水主题”装饰,让日常出行、邻里交往都浸润着品牌气质,使山水花园城市品牌从“认知”深化为“认同”,从“城市名片”升华为“生活方式”。

  建设新时代山水花园城市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与“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韧劲。当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当文化基因融入城市血脉,这座千年古城必将成为四省边际最璀璨的“绿色明珠”。

  (作者单位:衢州市政府咨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