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日报

“描写中国场景,塑造中国英雄的形象”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赵凯怡 通讯员 周俊

  8月21日下午,由衢州市委宣传部策划、周立文创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英雄山河——1942年的衢州之约》新书发布会在光明日报社光明网演播室举行。发布会期间,周立文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现摘录其中的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问:《英雄山河——1942年的衢州之约》是一部以杜立特行动为主题的非虚构作品,您在创作的过程中,对杜立特行动如何认识?

  答:珍珠港事件后,中国在遭受日本法西斯侵略长达10年之后,随美英等国对日宣战,同时对德国和意大利宣战,反法西斯同盟宣告成立。杜立特行动是中美两大同盟国第一次联手作战,在美国策划对日轰炸的同时,中国开始加紧扩建衢州、丽水和玉山等地的机场。杜立特行动,以及随之而来的中途岛海战,不仅改变了太平洋战场的形势,也对中国战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问:关于杜立特行动的图书,国内外已经出版了很多种,您在选择这一题材时,有着什么样的想法?

  答:杜立特行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轰炸东京,第二阶段——降落中国。轰炸机在东京上空被击落,或不能到达中国,或到达中国后飞行员被日军大量抓走并枪杀,都是行动的失败。在两个阶段,产生了两个英雄群体,一个是杜立特突袭队员,一个是参与营救飞行员的中国军民。我要做的是以文学的形式,全景式地表现行动的第二阶段,描写中国场景,塑造中国英雄的形象。

  问:您把书名确定为《英雄山河——1942年的衢州之约》,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飞行员在大黄蜂号航母上,相约“中国见”“衢州见”。衢州有B-25轰炸机备降的机场,衢州是约定的集合点,大部分飞行员在1942年4月19日清晨,都会对他们遇见的第一个中国人说,他要去衢州、重庆。飞行员到达衢州后,受到了很好的保护,之后被安全地转移到了大后方。

  问:您在书中,有多少篇幅写到了衢州?

  答:衢州作为1942年杜立特行动突袭队员约定的降落点和集合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书中,我用了四分之一以上的篇幅描写衢州人和衢州事,比如序章《水亭门的歌声》,从衢江、水亭门、水亭街、天王塔,一步步到杜立特行动纪念馆。重点篇章还有《衢州机场之殇》《“贝利尔山羊”》《两瓶威士忌》《仙霞岭的清晨》《在汪村的日子里》《后辈们的选择》《衢州—雷德温》等。

  问:您在写法上是否有独特的追求,其风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您曾经说过,要在书中体现“人性的光辉”,请问您在这方面是怎样做的?

  答:在写作中,我特别注意要从当下去看那段历史,很多篇章采用回溯式写法,尤其是两个英雄群体的穿插描写。1942年4月19日的清晨,中国百姓可能是上山割草、放牛,可能是走在上学的路上,可能在井台上打水……当中国百姓得知面前的是美国飞行员,是反法西斯盟友后,他们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温暖之手,毫不悭吝地给予,并把他们带到安全地带。

  我还注重找“道具”,在江山和玉山,我注意到两名跳伞的飞行员,都是靠威士忌度过那个风雨之夜的。其中飞行员威尔德的后人来访时,也带来了威士忌。后来在廖家的老宅里,我找到了一把“铜钥匙”,是苏珊离开廖家时,“哥哥”递给她的——这是他们共同的家。

  问:您肯定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请问您是怎样进行这种调查的?效果如何?

  答:我要写的是非虚构作品,因此我不能完全依据史料、口述和档案去完成这部作品。2024年8月至2025年2月,我依据郑伟勇等人帮忙规划的线路,尽可能独自开着租来的车,走遍了浙赣皖闽的主要现场。尤其是衢州,我曾经六进六出,而杜立特行动纪念馆的解说词,我能够大段大段地背下来。

  周立文简介

  安徽宿州人,高级编辑,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曾任光明日报社新闻报道策划部主任、记者部主任。主要从事文学和新闻创作、研究,先后在《光明日报》《诗刊》《新华文摘》《作品与争鸣》《诗选刊》等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三百余篇。代表作品有《周立文作品集》(四卷),诗集《风里飘逝的鸟群》《凭空生长》《神圣春天》,散文集《说鼠兼说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