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去实体店购物,体验感是顾客十分在意的重要因素。但记者在本市的一些书店发现,为了避免书籍污损,有的书店将过去可供顾客“随意敞开翻看”的书籍,用塑封皮牢牢“封死”。有网友吐槽:书店在“凭封面卖书”。(8月14日《北京日报》)
■热评:书店为何要对待售图书实行“塑封”?很简单,保护图书。新书一旦被读者随意翻阅,会面临不同程度污损,畅销书更是如此。在不少书店,一些图书因为翻阅者众多,有的书页污损严重,有的封面被整页扯掉,不见踪影。鉴于此,不少实体书店选择了一“封”了之。
对于读者而言,阅读体验感是购书的影响因素。一些基本信息如字号、内容概述、出版质量、插图及页面设计等,不仅影响观感,也是判断书本质量的关键。特别是一些儿童读物,家长和孩子购书时,尤其在意印刷质量、字号字体和内容设计等。从这个角度看,“塑封图书”不仅封住了图书,也封住了阅读体验和购书欲望,“封”住了读者与书籍的互动关系。对实体书店而言,这可不是最佳选择。
事实上,要解决图书污损问题并非一“封”即可。实体书店可以设置样书供购书者观览,同时在显眼位置配置文明浏览样书提醒,并配备数字化监控设备等,提醒浏览者保护书籍、规范行为、避免污损图书样书。此外,实体书店也可以使用数字化手段,让读者通过店内屏幕、手机扫码、点击浏览等方式,大致了解书籍内容信息。这样既能有效防止样书污损,也有利于营造书香氛围,提升读者体验,打造智能化阅读空间。许朝军
靠扮丑起号者自当封禁
■新闻速递::一名男子身穿黑丝上衣,身披黑斗篷,在地铁开门时,以爬行的方式进入车厢。这是近日在杭州地铁9号线客运中心地铁站发生的诡异一幕。据法治日报报道,涉事男子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配文:“我能起号成功吗?”其拍摄行为疑为起号炒作。平台通报称:该账号以不当行为博取流量,涉嫌扰乱公共秩序,造成恶劣影响,已被无限期封禁。
■热评:所谓起号,就是开通网络账号后,在短时间内通过更新内容积攒一定的粉丝量、获得较高的曝光度。为博取关注、在各类画风中脱颖而出,不少账号经营者歪招迭出。涉事男子裹着奇装异服,行为荒诞不经,如此独特的起号方式,不仅惊吓到同乘旅客,也侵扰文明有序的公共空间,拉低平台内容的创作品质。发布违背公序良俗的内容,账号不仅没能起号成功,还受到无限期封禁处罚,正说明此路不通。
令人担忧的是,通过丑态表演及反常行为起号的并非个例。据报道,有的创作者在公交车上捏爆牛奶;有的将饮料泼在路人身上,拍摄对方的反应……起号的成功密码,本应是优质的内容、正向的价值、动人的表达。将起号等同于丑态百出,是对内容创作本质的严重误读。用猎奇与恶俗的表演吸引眼球,既败坏社会风气,也可能带坏青少年群体。
审丑不能取代审美,起号不能沦为扮丑表演。平台要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创作者也要深耕内容质量、挖掘正向价值,创作并传播打动人心的作品。短视频平台不是越丑越红,靠行为出格、画风怪诞博出来的流量,终会被公众唾弃。辛音
公交惠老政策岂能“打折”
■新闻速递:近日,吉林省德惠市推行老年人免费乘车“限时”政策,将早晚高峰时段排除在优待范围之外。德惠市交通运输局两名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目前上述公交公司已经取消了老年人限时乘车的通知。(8月13日极目新闻)
■热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倡导公交优待,其背后蕴含着“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老年人在青壮年时期参与社会建设,晚年理应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免费乘车不仅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更赋予其参与社会活动的尊严感。若以“限时”政策将老年人排斥在高峰时段之外,无异于将他们的需求边缘化,甚至暗示其出行应“让位于”年轻人。这种逻辑既背离政策初衷,也伤害了老年人群体的情感。
不可否认,高峰时段公交资源紧张是现实问题,但解决问题的关键,绝非限制老年人权益。年轻人通勤压力与老年人出行需求,并非零和博弈,优化公共交通系统,才是破解之道。例如,可增加高峰时段班次、开辟老年人专用通道,或通过智能调度提升运力;同时,借鉴长沙等地经验,老年人凭身份证直接免费乘车,减少老年人的不便。政策的智慧,在于“扩容”而非“限流”,用技术和管理手段化解矛盾,而非将出行压力转嫁给老年人。
此外,在老龄化加剧的当下,我们应当以更具包容性的视角,重构政策设计。可探索“弹性优待”机制:如设置老年人月度免费乘车次数,兼顾高频与低频需求;或通过宣传引导与积分奖励,鼓励错峰出行。同时,完善配套服务,如社区接驳车、就医专线等,分流高峰压力。唯有将公共服务转向“精准”,才能真正实现多方共赢。 张西流
解锁“智驾险”,要有“新钥匙”
■新闻速递:“用智能辅助驾驶出了事故,谁来负责?”这个问题近期因特斯拉的“败诉”再度引发热议:8月初,美国法院以2.4亿美元的罚单判定特斯拉需为2019年一起涉及驾驶辅助系统的致死事故承担部分责任。(8月12日《广州日报》)
■热评: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锁变了,开锁自然要有新钥匙。随着自动驾驶技术朝着L3、L4乃至L5级别迈进,传统车险所提供的风险保障愈发捉襟见肘,“智驾险”便应运而生。
打造名副其实的“智驾险”需要若干基础条件。只有解锁的基础条件一一具备,才能配齐解决新问题的新钥匙。譬如,实现数据共享。评估风险需要海量车辆运行数据的积累,否则无法支撑精算模型。然而,当前智驾系统的日志数据由车企掌控,不但车主难以获取原始数据,而且第三方鉴定机构调取数据也常常吃“闭门羹”。这也加剧了定责不公正的风险。又如,打破“双重身份”。目前,车企既是“智驾险”的售卖方,又是规则制定者和赔偿责任的界定方,集裁判员与运动员的角色于一身。这也决定了,责任认定存在着“模糊地带”,“智驾险”甚至成了车企撇清责任的某种工具。
真正的创新是聚焦问题、解决问题。如何破解新需求带来的新问题呢?针对数据垄断的问题,可以由车企、险企、技术服务商、第三方鉴定机构共建数据共享平台。车企与险企可以改变传统的“销售代理”关系,形成“数据共享+联合开发”的协作关系,共同搭建智能驾驶保险定价体系,推动保险从事后理赔转向事前防控,协力为智能驾驶系紧安全带。而为了打破车企在理赔过程中的“双重身份”,有必要构建一套多方共治体系,重塑智驾的行业生态。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