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日报

同样的坚守,同一份仁心

日期:08-19
字号:
版面: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腊莎 通讯员 留飞宇 徐莉 张晓敏 姚有睿 徐晓波 廖勇明 徐乐楠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不同的岗位,同样的坚守;不同的故事,同样的滚烫。医师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各自的领域里,用精湛医术驱散病痛阴霾,以温暖仁心抚慰患者心灵。值此医师节,本报聚焦六位医师的医者之路,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岁月,读懂每一份“选择”背后的初心,感受每一段“坚守”里的热爱,更看见医者仁心在不同赛道上闪耀着的光芒。  

  傅向红:

  从生命“摆渡人”到生育“圆梦者”

  人物名片:衢州市人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衢州医院)生殖医学负责人,主任医师。获2025年浙江省仁心仁术奖—德医双馨奖。担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育保健专业委员会生殖外科学组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生殖医学分会常委、浙江省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分会委员、衢州市名医。  

  “我们手中托举的不仅是新生命,更是一个个家庭的希望。”傅向红的这句话,是她三十五载从医路的初心注脚,更是她在生殖医学领域开辟新途的力量源泉。曾几何时,衢州地区辅助生殖技术一片空白,“试管婴儿”对当地不孕不育家庭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奢望。无数夫妇为求一子,不得不往返于上海、杭州等大城市。   这份患者的无助,成了傅向红心中沉甸甸的责任。为了突破技术壁垒,她毅然扛起重任,无数次往返省内外取经,潜心钻研,牵头制定了一系列严谨的技术规范。终于,这份执着迎来了收获。2023年3月,衢州市人民医院成功获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运行资质,填补了衢州及周边地区辅助生殖技术的空白,为本地不孕不育家庭点燃了希望之光。  

  九个月后的12月27日,伴随着一声清脆响亮的啼哭声,衢州市首例“试管婴儿”在市人民医院平安降生。当傅向红轻轻走进病房,将一张亲笔书写的祝福贺卡递到产妇姜女士手中时,卡片上写着“从此中心,迈步四方”八个字。这不仅是对一个新生命的美好期许,更是她和团队用仁心仁术浇灌出的“生命之花”,结出的第一颗沉甸甸的硕果。  

  从零起步到硕果满枝,傅向红和她的团队仅用了短短两年。在她的带领下,生殖医学中心飞速发展:累计完成取卵周期500余例,100余名健康可爱的“试管宝宝”相继降临,中心更成功跻身第六批衢州市医学重点学科、首批特色医学专科之列,成为浙西地区辅助生殖领域的“标杆力量”。  

  这份耀眼的成绩背后,是傅向红三十五载医者生涯的深厚积淀。在2022年投身生殖医学领域前,她早已是衢州产科界的“定海神针”。作为衢州市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的核心成员,她牵头构建起“全天候响应”的急救机制。在产科手术台上,她曾无数次与死神赛跑,将一个个危重孕产妇从生死边缘拉回,用双手托举起一个又一个新生命,成为产妇眼中最可靠的“生命摆渡人”。  

  从产科手术台到生殖医学实验室,从守护孕产妇安全到圆万千家庭生育梦,傅向红的岗位在变,但那份“以生命托举生命”的信念从未改变。三十五载春秋流转,那双托举新生命的手,始终温暖而坚定。

  徐昇:

  千里援疆路,一颗医者心

  人物名片:衢州市中医医院党委委员、肾内科副主任医师、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乌什县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援疆),入选衢州市医疗卫生258重点学科人才(雏鹰医学新锐)、衢州市“南孔精英”领军人才、浙江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现代化能力复合型人才。  

  “援疆是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历练,更是为当地做点实事的机会。”2024年11月,衢州市中医医院的徐昇响应号召,毅然赴乌什县人民医院任党委委员、副院长,开启援疆之路。  

  初到乌什,面对医疗短板,徐昇沉心调研,将管理经验与当地需求对接。他牵头重构质量考核体系,搭建“医院-科室”两级质控架构,推动规范诊疗专项行动,通过病例讨论、技能培训等,让规范行医深入人心。半年间,乌什县人民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与患者满意度显著提升。  

  学科建设上,徐昇全力推进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建设及千县工程提质。从方案制定到实战攻坚,始终冲在一线。2025年7月,卒中中心通过自治区二级认证,胸痛中心获省级预评审,千县工程自评分提升近100分,为边疆百姓筑起“生命急救防线”。

  临床中,作为肾内科专家,徐昇深知血液透析患者“看病难”。通过查房、示范手术、带教,带头开展半永久血液透析导管置入术等新技术,填补县域空白,让患者就近就医。今年初,他用血液净化技术成功抢救高危产妇,彰显实力与担当。

  此外,徐昇启动“病种深耕计划”,优化诊疗方案、控制成本。今年1月至5月,医院医保基金拨付比达99.27%,较上年提升30个百分点,减轻患者负担的同时,助力医院良性运转。   

  谈及后续计划,徐昇目标清晰:培养人才,通过“外引+内培”夯实发展基础,让肾内科医生独立完成血管通路手术;做强专科,细化亚专科建设,发展优势病种技术;提升管理,探索“精益管理”理念,解决成本控制和绩效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  

  “压力再大,我也将坚持初心,踏踏实实做事,不辜负医者使命。”肩负使命,有志而去。徐昇的援疆工作,也是衢州市中医医院积极参与援疆医疗事业的一个缩影。他以专业技能提升当地医疗水平,用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

  陈洁瑛:

  医者仁心,是技术更是责任

  人物名片:衢州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创始人,主任医师,衢州市名医。深耕生殖医学20余载,助数千家庭圆梦,被患者亲切称为“陈妈妈”。曾获衢州市优秀共产党员、衢州市首届“十大杰出女性”等荣誉称号。  

  “医者仁心,是技术更是责任。”回望二十余年从医路,陈洁瑛的这句话,藏着她为万千家庭点亮生育希望的初心。  2002年,衢州地区不孕不育诊疗资源稀缺,许多家庭在求子路上茫然无措。陈洁瑛敏锐察觉到这份需求,毅然在当地率先开设不孕不育门诊——这扇诊室的门,从此成了无数家庭的“希望入口”。十年后,她再挑重担,2012年底带领团队创建衢州市首家生殖中心,成功实施首例夫精人工授精技术。

  从诊室到生殖中心,陈洁瑛见证了太多人生的转折:从愁眉苦脸前来求医,到成功妊娠后的喜极而泣;从濒临破碎的家庭,到因新生命降临重拾幸福。她的患者不仅来自衢州各县(市、区),更辐射至杭州、金华乃至江西、福建等地,经她助力圆梦的家庭数以千计,孩子们口中的“陈妈妈”,成了她最珍贵的称呼。

  陈洁瑛始终明白,不孕不育治疗从来不是简单的“治病”,更要为患者“治心”。2009年,一位反复流产、辗转求医10余年近乎绝望的患者,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她,最终成功当上了妈妈,那份真挚的感谢信让她动容。一位患有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历经波折在她帮助下保胎成功,送来锦旗笑称“保胎有妙术,生完还想生”,陈洁瑛也开心回应:“很愿意继续为你们保驾护航!”  

  患者的信任是陈洁瑛前行的动力。2009年首例人工授精出生的宝宝,如今,每年元旦,妈妈都坚持以孩子名义寄来贺卡,十岁生日宴更特邀“陈妈妈”出席献花致谢。自2019年首个中国医师节起,每年的鲜花和祝福都如约而至。这些跨越岁月的温情,让她倍感职业的荣光与温暖。  

  “医德高尚,妙手添丁;关爱患者,胜似亲人”——患者锦旗上的话语,正是陈洁瑛从医生涯的真实写照。她以精湛医术开启生命之门,更以仁爱之心,成为无数家庭求子路上最温暖的依靠。  

  余珊珊:

  “记忆迷路”老人的守护者

  人物名片:中共党员,副主任中医师,衢州市第三医院老年精神科主任,老年精神科后备学科带头人。从事精神科临床医疗19年,担任浙江省医学会老年精神障碍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数理医学会脑肠微生物轴基础与临床专委会委员、衢州市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  

  在衢州市第三医院老年精神科,余珊珊已坚守近二十年。这二十载光阴里,她的目光始终停留在被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抑郁缠绕的老人身上,也始终牵挂着那些在背后负重前行的家庭。  

  不少人曾问余珊珊,为何选择这条看似不“光鲜”的路——面对的多是不可逆的记忆衰退,少有立竿见影的治疗成效。答案,藏在她刚参加工作时的一次灵魂震颤里。那时,她见到一位阿尔茨海默病老人:老人记不清年龄、认不出家人,可当儿子陪他路过包子店时,他却突然驻足,执意要买两个包子,说要带回家给“快放学的儿子”。那一刻,儿子眼眶里夺眶而出的泪水,老人脸上转瞬即逝的宁静,像一道闪电击中了她。她忽然懂得,即便记忆的宫殿轰然崩塌,老人与亲人的情感联结、生命本应有的尊严,依然值得被全力守护。这份守护,远比“光鲜”更有分量。  

  老年精神科的工作,最需耐心与温柔。余珊珊面对的老人,或许会因幻觉惊恐颤抖,会因遗忘抗拒治疗,甚至认不出日夜陪伴的儿女。在她眼中,药物是治疗的基石,但有时,一句反复的问候、一件熟悉的旧物、一段尘封的老歌,更能抚平老人们内心的惊涛骇浪。

  曾有位长期沉默的老大爷,对所有交流都紧闭心门。余珊珊偶然得知老人参加过解放战争,便试着每天在他房间播放革命歌曲。起初,老人毫无反应,她却没放弃,像播种希望般坚持循环播放。一个月后的午后,老人竟跟着旋律轻声哼唱起来。渐渐地,老人开始主动交流,脸上也重新有了笑容。当老人的女儿抱着父亲泣不成声,仿佛找回失散已久的亲人时,她更坚定了这份工作的意义。  

  余珊珊始终清楚,自己医治的不只是疾病,更是疾病背后鲜活的生命。因此,与家属建立信任同盟成了她工作的重要部分:她会花大量时间解释病情脉络,手把手教日常照护技巧,甚至调解因长期照护压力引发的家庭矛盾。每当看到家属从最初的绝望无助,到逐渐掌握方法、眼中重燃希望;每当看到老人们能平静有尊严地度过一天,哪怕只是短暂清晰地唤一声儿女的小名,她心中的慰藉与满足,便难以用语言形容。  

  近二十年过去,余珊珊仍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她愿做记忆迷雾中执着亮着的那盏灯,以专业知识为笔,以温热初心为墨,照亮老人孤独的角落,温暖那些在时光重压下奋力支撑的家庭。守护老人们最后的尊严与温暖,便是她从未后悔的选择。   

  廖其贵:

  六十年悬壶路,一颗仁心映山乡

  人物名片:中共党员,江山市大陈乡乡村医生,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廖氏蛇伤术”传承人。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卫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感动浙江卫视十大人物”提名奖,“江山市第八批拔尖人才”“江山市名中医”“2025年浙江省仁心仁术奖—德医双馨奖”等称号。  

  1948年出生的廖其贵,出生20天后,父母便远赴他乡,他被一家廖姓农户收养,留在浙闽赣交界的大山里。6岁起,他跟着爷爷廖高良上山识药,放牛时将草药图谱记在心里;16岁成为“赤脚医生”,背着药箱在泥泞山路上奔波。“哪里有病情,就往哪里跑”,成了他青春的注脚。  

  改变命运的契机,藏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场悲剧里——叔叔被黑背腹蛇咬伤,因山路崎岖错过救治,在他眼前离世。“蛇毒夺走亲人,我偏要跟它斗到底。”他揣着干粮翻山越岭40公里,向常山县老中医拜师。最初被拒之门外,他便帮老人挑水劈柴、采药煎药,软磨硬泡半个月时间,终以赤诚换得祖传蛇伤秘方。此后十年,他以身试药,曾因误食“蛇不见”草药昏迷两天两夜,醒来后却在药渣中写下新的配伍笔记:“自己不试,怎敢给病人用?”1979年,他在祖传方基础上创新出“廖氏蛇伤术”,能精准应对11种毒蛇咬伤。    

  1989年,一封家书摆在案头——生父在外留有家业,邀他定居继承。彻夜未眠后,他望着诊室墙上“救死扶伤”的牌匾,泪落信笺:“家乡父老更需要我。”2003年,当上海水果老板被毒蛇咬伤,辗转数家医院无效后找到他,痊愈后捧着10万元存单致谢时,他只收了900元成本费:“我是医生,不是商人。”患者送来的“救死扶伤,医德高尚”牌匾,至今挂在诊室最显眼处。   

  如今,77岁的他仍每天坐诊,诊室旁的1000亩中草药基地种着上百种草药。“三白草治蛇毒,黄精补气血……”他带着徒弟们上山认药,手把手教炮制技艺。2023年,廖其贵在衢州市中医医院成立工作室,已带出8名徒弟,他说:“只要手还能动,就把‘廖氏蛇伤术’传下去,让大山里的草药香护佑更多人。”  

  从“赤脚医生”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廖氏蛇伤术”传承人,他的故事,是医者仁心最朴素的注脚——从苦难中汲取力量,以生命守护生命,让大山里的草药香,成了无数患者的希望之光。  

  吴国伟:

  三十五载行医路的仁心与坚守

  人物名片:开化县中医院肾内科学科带头人,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第七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基层优秀名中医,曾获2024年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获2025年浙江省仁心仁术奖—德医双馨奖。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危。”这句誓言,吴国伟记了三十五年。 

  1990年夏,刚从浙江中医学院毕业的吴国伟,背着行囊回到了“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开化。刚入职时,吴国伟发现本地肾病患者只能辗转外地透析,他下定决心不能让病人把钱花在路上,带着团队啃下一本本肾病专著,跑遍上级医院进修,终于在2001年在中医院落地了县内第一台血液透析设备,让衢州地区首个县级血液净化中心扎根山区。  

  后来,在吴国伟的带领下,团队在浙西率先开展内瘘球囊扩张术等新技术、新项目,将肾内科建设成为省级重点专科,每月透析人次数稳居全市前列,老百姓在县内看好肾病等疾病的愿景一步步成为现实。  

  吴国伟曾接诊一位肾病综合征孕妇,全身浮肿得厉害,揣着两个月的身孕,眼神里满是绝望,多家医院曾劝她放弃孩子。“打胎容易,可一个家可能就散了。”他彻夜翻查典籍,筛选无害的中药并调方,全力帮助孕妇和肚中的胎儿渡过难关。当婴儿顺利降生后,他感慨道:“医生的喜悦,从不是名利,而是亲手托住生命的重量。”  

  在对待病患上,吴国伟总是以“带着感情下病房,心系百姓开处方”要求自己。为了让患者能早点看完病、早点回家,他几十年如一日,比医院正常上班时间早一小时就开始门诊。他总是以医院为家,只要病人需要,他随叫随到,毫无怨言,始终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  

  “感恩党的教育和培养,让我不断成长,我会始终以一名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专家人才的责任和使命,继续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发挥光热。”吴国伟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