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日报

衢州构建青少年自护教育新生态

日期:08-19
字号:
版面:03版:民生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范家熔 通讯员 魏昕 郑晨

  在数字化与风险多元化的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安全隐患呈现多样化趋势。今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通过系统化自护教育成功预防的安全事故达1.2万起,有力印证了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新时代青少年安全素养提升行动计划》的前瞻价值。

  暑期作为安全事故高发期,青少年面临的风险隐患尤为突出:既有野外溺水的显性威胁,也有心理问题的隐性累积。对此,衢州市创新构建全方位防护体系——共青团系统联合12355青少年服务台累计开展289场暑期自护教育活动,其中防溺水专项占比达62%;同步保障24小时心理热线服务,实现从人身安全到心理健康的立体防护,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构筑起坚实屏障。

  以“水”为镜  沉浸式实践筑牢身体防护屏障

  夏日的阳光洒在常山县金川街道徐村村公开水域游泳场所的水面上,橙色浮标圈出的浅水区里,来自衢州市游泳协会的童教练扶着男孩的后背轻声指导:“放松,胳膊向上,头仰起来……”这是8月13日衢州“野能游”防溺水急救自护训练活动的现场,15名来自白石镇草坪村的孩子,在徐村村党群服务中心听完理论课后,便走进水里实践仰漂、水母漂等技能。

  此类“野能游”活动是衢州防溺水教育的缩影。作为“春泥计划·乡见少年”关爱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活动已举办5场,将课堂搬到水边,让乡村孩子在亲身体验中掌握生存技能。“刚才教练托着我,真的能漂起来!”常山县实验小学的罗润泽甩着湿发说。白石小学的姚欣彤则牢牢记住了市游泳协会孙盘邦老师的话:“看到有人落水要喊大人,不能自己下水。”

  记者了解到,市游泳协会秘书长孙盘邦从事防溺水宣讲已有8年,从2017年走进第一所幼儿园开始,他带领团队创新教育形式:针对幼儿园孩子编唱防溺水儿歌,配上手势演示,对小学生重点教“什么不能做”与自救,初高中生则加入智慧救援内容。“仅靠团队的力量远远不够,2023年起我们开始培训防溺水宣讲员,每个县市区都有名额,目前已有上百名宣讲员走进学校、社区。”

  今年团市委和市文明办共同发起的“春泥计划·乡见少年”关爱行动,让乡村孩子尤为迫切的防护需求得到了满足。“村边的河、田埂的塘,是他们夏日游玩的地点,这些地方也藏着风险。”团市委相关工作人员说。因此,在“野能游”安全亲水场所开展防溺水活动,能够让孩子在可控环境中认识水域风险。正如孙盘邦所言:“让他们在摸得着水的情况下学会技能,比课本上的文字更入脑入心。”

  除了防溺水,青少年身体自护教育还涵盖交通安全、防动物咬伤、防踩踏等内容。这些贴近生活的自护技能,正成为青少年应对风险的“护身符”。

  以“心”为桥  专业守护化解成长心理迷雾

  今年5月的一个凌晨,12355青少年心理服务热线突然响起,接线员梅老师接到这通有轻生倾向的电话后,一边安抚女孩情绪,一边联系心理咨询师程霞。程霞得知情况后迅速联动公安、消防等部门赶赴现场进行应急处置,最终成功劝阻。这个因家庭变故患上双相情感障碍的女孩,后续得到了社区帮扶与持续的心理支持。

  这并非个例。2025年7月,12355热线接到15通初高中生的咨询电话,其中12通来自学生本人,3通来自家长,咨询内容均涉及休学、厌学、“躺平”等问题。“初高中是心理问题高发期,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与厌学。”程霞分析道,“现在很多孩子都拥有社交困扰,有的因校园霸凌留下心理阴影,有的则因家庭支持不足陷入困境。”

  程霞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领域拥有多年实践经验,她常对孩子传递一个核心理念:“心理困扰就像生理上的感冒,感冒了要吃药,情绪‘感冒’了也很正常,可以通过寻求专业的心理评估与干预来应对。”在她看来,许多严重的心理障碍,往往源于早期未被妥善处理的负面经历,或是长期累积的心理创伤——一名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的初二学生,追溯发现是三年级时被霸凌,而家长、老师未能给予及时的理解和支持,该学生便产生了强烈的“被世界排斥”感,最终导致其出现动机缺乏、社会功能退缩(即“躺平”)等适应不良行为。

  为破解困境,衢州构建“线上热线+线下面询+危机干预”的心理支持体系:12355热线24小时值守,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接听电话1198次,其中心理咨询273人次,危机介入8次;线下设置市政务服务中心与市青少年宫两个咨询点,程霞和团队去年提供了40余例面询服务,其中最长为一名学生开展了8次辅导。中高考前夕,他们还走进学校开展“轻松备考”主题团体心理辅导课程,通过趣味协作游戏、艺术表达等内容帮学生释放压力。

  “最怕的是家长放弃。”程霞感慨,曾有一农村孩子因家庭矛盾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家长不仅不能成为孩子的情感支持者,反而成为加剧其心理负担的压力源。为此,服务台联动社区、学校开展亲子关系辅导课堂,“我们教家长‘多抱抱孩子’‘信任孩子’,让家庭成为心理支持的第一道防线。”

  以“教”为基  体系化实践彰显自护教育深意

  “自护教育不是简单的‘不能做什么’,而是教孩子‘如何应对’。”程霞的这句话,道出了衢州青少年自护教育的核心。自护教育是通过提前干预,让青少年认识风险、掌握技能,从被动保护转向主动防范——这一理念,贯穿于衢州的每一场活动、每一次服务中。

  从2023年7月接手12355青少年服务台工作至今,程霞所在的柯城区博鸿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已开展自护教育活动100多场,覆盖3万多人,内容涉及22个门类:春季讲解防蛇虫咬伤知识,夏季聚焦防溺水与交通安全教育……“我们跟着时间走、跟着需求走,比如之前其他地方出现校园霸凌事件后,我们立刻将‘阳光少年’主题与城市5A创建结合,引导孩子有礼待人、友好相处。”

  近年来,多种多样的自护教育课程在三衢大地逐渐铺开,而体系化的保障则让教育落地更有力。衢州12355青少年服务台整合23名专家与志愿者,组建“青春关护帮帮团”,涵盖心理咨询师、律师、社工等;建立“四级联动”机制,将危机个案或需长期介入的家庭转介给社区与相关部门,由其持续跟进;近三年开展“十大专项自护教育”活动1637场,覆盖51万余人次。

  “保护不是替代成长,而是赋予其面对风雨的勇气。”团市委有关工作人员说,从“野能游”的灵动水花到12355青少年服务台的持续守护,衢州正将自护教育转化为青少年的内在力量。眼下,暑假仍在继续,自护教育的脚步不停。衢州的实践证明,只有将教育做在前面、将服务落在细处,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安全、快乐地拥抱成长。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