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日报

甜酒酿,三日香

日期:08-18
字号:
版面:05版:人文周刊|橘颂       上一篇    下一篇

  程玲仙

  盖子启封的一刹那,一股浓郁的谷物清香,混着淡淡的酒酿甜香,汹涌地撞入鼻腔。这是老公前两天做的甜酒酿,终于等来了起封的时刻。

  我闭上眼,深吸一口气——清甜、甘冽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似蜜酿混百花,还带着蒸青团子的糯香,尾韵裹挟着雨后竹林的清新,层次丰富,甜香袭人。

  香味遥闻近却无。待我俯下身子,凑近瓮口,香气却瞬间隐身了。只见发酵恰好的米粒浮沉如睡莲,原本粉白的糯米饭饱吸了酒魂,化作羊脂玉般的半透明状。酒窝里已溢满莹润的酒汁,似清冽的山泉。上面漂浮着一颗颗透亮的泡泡,你挨我挤,像一个个小淘气包。

  用木勺舀起一勺酒酿,装入青瓷小碗。其色温润如玉,米粒晶莹如霜,我不禁轻轻吟一句“玉碗盛来琥珀光”,仿佛那宋时明月唐时光也一并入了碗内。

  舀半匙入口,未及咀嚼,甘浆裹着米团滑入喉中,舌尖留下鲜甜的余韵,似咬破葡萄时迸溅的汁水,混着晨露的清气。再来一匙,让米粒在唇齿间轻碾,柔韧的米芯渗出了酒髓,唇齿间有了奇异的回甘,舌面渗入丝丝酒的微辛,味蕾被激活的瞬间,味觉记忆也悄然开启。

  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零食,自家做的甜酒酿、麦香饼、冻米糖等,算是我童年时最美妙的舌尖记忆了。

  “甜酒酿,三日香,阿奶做给囡囡尝一尝。”奶奶喜欢做甜酒酿,我喜欢在一旁观看。

  每一次,奶奶都会系上蓝布围裙,将手里的糯米在清水里淘得沙沙作响。淘洗几遍后,再倒进钢精锅里添上凉水浸泡。“得泡到指节一捏就软乎,没硬芯才行。”奶奶可是咱村的“美食专家”,在这方面她最有发言权。

  泡够时辰的糯米沥干了水,颗颗饱满发亮。奶奶把饭甑往大铁锅上一架,甑底铺好干净的纱布,然后将糯米一把把撒进去,摊得匀匀的。灶膛里的柴火噼啪燃着,不用多久,饭甑盖上就会冒白汽,糯米的清香便开始满屋子撒欢。

  奶奶说:“当饭甑盖上有水珠滴落,说明饭已熟。”刚蒸熟的糯米饭颗颗圆润,软糯香甜。这时,奶奶总要先盛一碗,拌点白糖,有时是红糖,给我解解馋。

  一碗下肚,摸着圆鼓鼓的肚子,我心满意足。奶奶看了就会用右手食指轻点一下我的额头,外加一句:“小馋猫!”

  如今,奶奶离开我已经几十年了。我仍清楚记得,她说这话时语气里满是慈爱和欣慰。

  糯米饭摊开晾着。奶奶将早已备好的酒曲碾磨成粉后,取适量撒在饭上,边撒边搅拌,还一边眯着眼笑说:“日子呀,总要撒点甜才肯发酵。”

  搅拌均匀后,奶奶将糯米饭装入一个粗陶罐中,轻轻压平,在中间挖一个浅浅的洞。末了,用一个装了米的小袋子封住罐口。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了。

  我曾问过奶奶,“你为什么要在中间挖个洞呢?”奶奶轻轻掐一下我胖乎乎的小脸蛋,和蔼地说:“这个洞呀,叫酒窝子。传说有酒窝子的人,前世积了善德,今生都带着福报和灵性。”

  当时的我似懂非懂。当我真正懂得了这个传说是要启发他人广结善缘时,奶奶已经离我而去了。

  忽然,口中的甜酒酿有了咸涩的味道。奶奶,我想你了!

  无独有偶,儿子一出生,右边脸蛋就有一个深深的酒窝。妈妈开心极了,笑着说:“咱宝宝真‘搂运相’(常山方言,可爱的意思)。”我更是越看越喜欢,坐月子的头几天,做梦都是笑醒的。

  可是,我身子骨弱,奶水不旺,孩子又不爱吃奶粉,总是饥一餐、饱一顿的,越长越瘦弱。

  这可急坏了妈妈。为了给我催奶,妈妈常常做甜酒酿给我吃,端给我的时候总会说一句:“月子婆,酒酿补。”别说,老一辈人的经验还真管用,我的奶水果真旺了不少。

  是啊,“常山甜酒酿,赛过人参汤”,它以一汪琥珀色的温润,晕染着常山人的烟火日常。制作馒头时,人们用甜酒酿代替部分酵母,蒸出的馒头蓬松暄软,酒香与麦香交织成满满的幸福感。酒酿蒸鱼,既去腥又提鲜,蒸出的鱼肉质鲜嫩且带有淡淡的酒香,比用料酒更添一丝清甜。酒酿枸杞糯米丸子是常山人宴席上永不褪色的暖意,盛着一辈辈人最朴素美好的念想——甜蜜团圆……

  每逢冬至、嫁女、添丁、新谷入仓等,常山人都会酿一坛甜酒酿,悄悄记录下这千年不变的岁时礼俗。

  窗外的月光落进空碗,像是盛着半盏旧年的月色。酒酿的甜香还在唇齿间回荡,恍惚间我仿佛又看见奶奶往糯米饭上撒酒曲的模样,指尖沾着的粉末簌簌落下,她眯眼笑着对我说:“日子呀,总要撒点甜才肯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