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尹婵萱
2004年10月1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走访白沙村,调研农民下山脱贫工作和“千万工程”建设,在村里,看到了1991年出版的《白沙村志》,鼓励村民继续努力,“把村里搬迁的大变化写进新村志里去”。当看到《文化的力量》专题片画面中出现当时拍下的镜头,白沙村沸腾了。“我们村里一整天都在说这个事儿,大家都很激动,觉得多年来修村志的举动受到了肯定和鼓励。”8月14日,村干部吴井太对记者说。
1981年,在江山方志专家毛东武的指导下,时任白沙村会计的毛兆丰开始编纂第一部《白沙村志》。这部村志历经10年时间完成,记录了白沙村从明洪武年间至1989年底600多年间的风雨变迁。1991年6月,《白沙村志》由学林出版社出版,成为新中国首部公开出版的村志,被国家方志馆收藏,白沙村由此被誉为“中国村志第一村”。此后,白沙村把修村志这件事一直坚持下来。
于白沙村而言,修村志,不仅是存史的需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以及精神激励。“近二十年来,白沙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少不了修村志带来的影响。”吴井太告诉记者,“为修村志,全村人的凝聚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大家有活一起干,有劲一处使,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村志也打响了我们村的名声,每年几万人来我们这儿旅游、研学,乡村文旅也搞起来了。”
村志还激励着全体村民勇敢蹚出致富新路子。“从一个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搬迁村,发展成为村集体年收入超百万元、人均年收入4万多元的幸福村,白沙村人靠的是一股‘志气’。”白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郑日福介绍,从2012年开始,白沙村先后投资建设食用菌产业基地、孵化木材加工产业,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增长,还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今后,我们会继续努力把村志编好用好,把村庄发展好,坚持白手起家、聚沙成塔,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郑日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