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日报

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范式创新与经验启示

日期:08-16
字号:
版面:03版:理论与实践       上一篇    下一篇

  王旭  汪沈皓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民族地区的发展质量直接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以浙西山区为代表的民族乡镇,既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使命,又面临着现代化转型压力,这种双重属性使得其发展路径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式。

  一、沐尘畲族乡协同发展实践

  (一)民族政策赋能下的产业振兴路径

  民族政策赋能下的产业振兴路径,是沐尘畲族乡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突破口。当地通过政策创新与资源整合,构建起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体系,为山区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政策保障体系为产业振兴奠定基础。自2008年起,在省级部门重点扶持下,当地建立起包含资金支持、项目审批、人才培育等在内的政策工具箱。

  特色产业培育呈现多元化格局。如民族文化资源通过“畲族文化+”模式实现产业转化,将“三月三”文化节等传统节庆打造为文旅融合载体,带动民宿经济、手工艺制作等关联产业发展。

  创新机制破解发展瓶颈。面对山区人才短缺困境,当地构建“乡贤回归”机制,通过项目推介、政策激励引导新乡贤带资金、技术返乡创业。

  (二)畲族文化资本转化的创新实践

  畲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转化,构成了沐尘畲族乡共同富裕实践的核心动力。

  文化资源挖掘方面,建立“记忆重构-功能活化”的双向机制。通过修复畲族古村落建筑群、整理口述史资料、复原先民耕作场景等方式,系统保存文化记忆载体。

  文旅融合创新体现为“场景营造-业态延伸”的立体化开发模式。依托“三月三”文化节等传统节庆,设计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将山歌对唱、彩带编织等非遗技艺转化为游客可参与的生产生活场景。

  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化中,构建“传承人培育-产品创新”的协同机制。设立非遗工坊吸纳年轻传承人,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改良畲族服饰纹样、竹编器具等传统工艺品,开发出兼具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文化商品。

  (三)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制度创新

  沐尘畲族乡通过构建系统化的制度框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山区民族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范例。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制度创新的核心突破。针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当地探索出“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受偿”的补偿模式。通过划定生态保护区与开发区的空间边界,对承担生态保育功能的村集体给予政策倾斜。

  创新资源转化路径是价值实现的重要抓手。当地突破传统的资源开发模式,构建“生态+文旅+产业”的复合型转化体系。

  完善评估监管体系是制度运行的质量保障。将森林覆盖率、水质标准等生态指标纳入乡镇发展考核体系,建立跨部门的生态监测网络,通过遥感技术动态追踪生态变化。

  二、协同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与优化策略

  (一)“政策-文化-生态”系统的动态协同机制

  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实践中,“政策-文化-生态”系统的动态协同机制体现为要素间的持续互动与价值转化。

  政策驱动构成协同发展的基础支撑。例如在文旅产业培育中,专项扶持政策既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又配套文化保护条例,确保产业开发不损害文化本真性。

  文化赋能形成价值转化的核心枢纽。畲族文化通过“记忆重构-场景再造”实现活态传承,将传统节庆、建筑技艺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产品。

  生态转化提供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通过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山水资源转化为可经营资产。严格的旅游开发规范既维护了生态本底,又通过差异化定位提升旅游产品溢价能力。

  (二)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差异化发展路径优化

  沐尘畲族乡的实践表明,只有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分类施策、融合创新,才能走出一条既符合普遍规律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

  首要原则是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山区民族乡村需结合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资源禀赋选择发展方向。例如对于生态敏感区域,应优先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

  产业融合创新是差异化发展的核心抓手。沐尘乡的实践经验显示,通过“文化+”和“生态+”的跨界融合,能够创造新型业态,通过政策支持降低创新风险,借助市场力量发现价值增长点。

  内生动力培育是路径优化的根本保障。差异化发展不能仅靠外部资源输入,更要激发本地群众的主体意识。实践中可通过组建村民合作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提升群众参与发展的能力。

  三、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范式创新与经验启示

  沐尘畲族乡的实践表明,通过政策、文化、生态三要素的深度协同,能够走出一条既保持民族特色又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创新路径,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借鉴的发展范式。

  在范式创新方面,该地区形成了三个显著特征。首先是制度设计的灵活性,通过将上级政策与地方实际创造性结合,建立起动态调整的政策工具箱。其次是资源转化的系统性,突破单一要素开发思维,构建起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产业培育的良性循环。再者是发展主体的协同性,构建政府引导、群众参与、乡贤助力的多元共治格局,使发展实践既保持政策方向性又充满基层创造力。

  这种创新范式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带来三重启示。第一,制度创新要立足地域特征,建立弹性化的政策适配机制。通过设立动态评估制度,根据山区地理条件和民族文化特点调整实施细则,确保政策工具与地方需求有效衔接。第二,文化传承需激活内生动力,构建“保护-转化-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将传统节庆转化为文旅融合载体,使文化保护获得经济支撑;培育非遗工坊等传承基地,让年轻群体在参与中增强文化认同。第三,生态优势转化要兼顾保护与发展,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形式。通过严格规范旅游开发标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特色旅游产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使森林管护、水源保护等环保行动获得经济回报。

  实践经验表明,民族地区现代化必须处理好三组关系:在政策执行中平衡统一性与差异性,避免“一刀切”带来的水土不服;在文化传承中协调保护与开发,防止过度商业化损害文化本真性;在生态利用中统筹短期效益与长期可持续,杜绝破坏性开发。

  沐尘畲族乡通过建立政策保障、文化赋能、生态转化的协同机制,成功破解了这些发展难题,其核心启示在于:现代化不是对传统的简单替代,而是通过系统创新实现特色资源的价值重塑。这种发展范式为其他民族地区提供了重要参照——立足本地实际,挖掘特色优势,在要素协同中培育内生发展动力,最终走出一条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现代化道路。

  (作者单位:龙游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