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日报

南孔文化的尚礼传统及其创造性转化

日期:08-16
字号:
版面:03版:理论与实践       上一篇    下一篇

  刘燕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发展、赓续中华文脉等重大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建设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南孔文化作为浙学的重要承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衢州利用自身在浙江历史文脉中的独特优势,以“礼”激活南孔文化的时代生命力,不断推进南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南孔文化尚礼传统的历史源流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对礼尤为重视,将礼确立为人与人、人与己、人与物、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法则,追求人内在的德与外在的行相统一。孔氏南宗尤为推崇“尚礼”等价值理念,具体通过礼制崇拜、礼义传承、礼仪实践等传承和弘扬孔子的礼学思想。

  一是以家礼文化为主要形式的礼制崇拜。家礼文化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起点。家庙作为崇孝敬祖的场所,备受孔氏南宗重视。孔氏南宗谨守礼制,多次请求朝廷在衢州建立家庙。绍兴六年,宋高宗采取“权以州学为家庙”之策,后历经“菱湖”家庙、“城南”家庙和“新桥街”家庙多个发展阶段。另外,成文的家训家规也被视为儒家礼教之属,《钦定孔氏家规》详细规定了孔氏南宗的权利和义务。

  二是以书院教育为主要途径的礼义传承。礼义的主要内容是对礼的道义释义或礼的理论总结。孔氏南宗族人在担任学官、山长和经营书院等教育实践中,将孔子崇学尚礼的思想世代相传,对当地教育、士风和儒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可谓“士风一变,翕然崇实而黜浮,号称‘邹鲁’”。孔氏南宗为江南地区的文化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北宋时,衢州仅有5家书院,南宋时增设12所,达17所。柯山书院极盛时,“四方士友群集”达3000人。

  三是以祭祀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礼仪实践。祭孔传统作为可视的礼仪象征一直在传承发展,自南宋绍兴年间开始,孔氏南宗的祭孔礼仪主要仿效曲阜家庙进行。新时期以来,孔氏南宗推陈出新,倡导与时俱进,提出“当代人祭孔”的理念,既保留了传统祭孔的庄重肃穆,又融入了现代元素。2011年,以“当代人祭孔”为特色的南孔祭典被正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新时代衢州的尚礼实践及其创造性转化经验

  新时代背景下,衢州尚礼的典型性做法体现在品牌打造、制度构建、治理融合等方面,促使我们以崭新的视角重新思索礼的现代存在形态。

  (一)新时代衢州的尚礼实践

  一是基于文化资源整合的有礼品牌打造。衢州致力于打响“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从历史、自然、社会、营商等多个维度提出礼的一体化内容。与此同时,“衢州有礼·运动柯城”“衢州有礼·康养衢江”“衢州有礼·天下龙游”等县域品牌应运而生,系统化、多层次的品牌体系基本形成。随着这样一个切实有形的城市文化品牌的出现,即实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自发转变,城市的文脉——尚礼的传统才得以全面地、整体地延续下来。

  二是基于文化价值认同的有礼行为规范。衢州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推出制定了《衢州有礼市民公约》《衢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南孔文化的优秀内核外化为社会的实践规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除此之外,衢州还提出“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融入崇贤有礼、开放自信、创新争先的大众化话语表达,为有礼行为规范提供了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内在尺度。

  三是基于文化社会互动的有礼之治实践。衢州积极推动南孔尚礼传统与社会现代治理有机融合,在市域社会治理中全面融入“衢州有礼”元素,通过构建“有礼指数”体系、实施“千村修约”工程、开展“八个一”有礼行动等助推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可以说,“衢州有礼”文明实践构建起一个与自然环境截然不同的文化空间,这深刻塑造着“有礼之治”的现实关怀,也让礼的地域性建构得到了更为鲜明的彰显。

  (二)尚礼的创造性转化经验

  衢州的地域实践揭示了礼赋予社会发展以强劲的精神力量,其经验启示在于,传统礼文化的生命力从不系于对过往仪式的刻板复刻,而在于能否完成时代语境下立场、话语、作用的全方位转换。

  一是立场转换,重释礼的核心价值。传统礼学若要彰显其生命力,关键在于保存礼原有的向善、为和、有序等合理价值元素,赋予其现代内涵。尤为重要的是,礼的现代转化要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要求相契合,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衔接,服务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诉求,进而塑造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现代道德文明形态。

  二是话语转换,重塑礼的表达体系。新时代,礼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促使话语风格由严肃向通俗的转变。衢州市“八个一”有礼行动、浙江省“浙风十礼”十大文明行动,便是传统礼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产物。就此而言,礼的话语表达风格要集价值性、生活化、大众化于一体,凸显礼文化话语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在这个参照框架下,可借助短视频、漫画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礼文化的内涵与要求,进而逐渐使礼成为引导人们行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内在依据。

  三是作用转换,重启礼的正向功能。在现代文明的建构过程中,诈骗、网络暴力等诸多社会“失范”行为时有发生,物质文明的发展使得精神文明建设更加迫切。在礼的价值立场实现现代转换前提下,还需要发挥礼的正向功能,即更加有效地促进现代社会理性秩序的形成以及社会情感的凝聚。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礼及其所伴随的理念约束,构成了一套微妙且无形的社会秩序系统。社会可通过礼文化氛围营造,引导人们在社会空间中遵守礼仪规范,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只有当社会成员既以礼仪为基础,又认识到礼义的深刻性,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和谐,良性秩序才会进一步建立。

  (作者单位:衢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