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绿色变革
唤醒“沉睡资产”
衢州拥有林地848.09万亩,森林覆盖率65.06%,但过去林地分散,收益周期较长。2024年1月,衢州获批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之后创新推出改革模式“一股份两平台”。农户将林地经营权折价入股村级合作社,县级国资公司建立林权收储交易平台,依托农村产权交易与管理平台搭建林权市场交易平台,打通“资源—资产—资本”链条。如今,全市已发放林地经营权证645本,激活10.35万亩林地价值。常山县林权交易平台最高溢价率达200%。
衢州唤醒“沉睡资产”的探索源于产权重构。
在常山县,“两山合作社”以政府主导模式,将分散在农户手中的2.4万亩林地、9.8万平方米闲置农房等碎片化资源集中收储,通过“生态云脑”平台进行数字化整合与价值评估。该平台归集12个部门1000多项数据,构建起包含资源交易、风险管控、绿色金融等六大场景的数字中枢,为“低小散”生态资源赋予规模价值。
开化县创新推出林地保护地役权改革,向村民颁发2753本地役权证。农户保留林地权属,但自愿承诺“不砍树、不毁林”,政府则以生态补偿反哺,将27.5万亩山林转化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围墙”。当村民从“伐木者”变为“护林员”,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改写。
碳汇革命,是衢州的另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在开化县马金镇,油茶林在烈日下泛起绿浪。花园村党支部书记邱朝贵手持碳汇监测单,指尖反复摩挲“2000吨/年固碳量”的数据——这片5244亩山林经碳计量后,以碳汇收益权质押获得300万元贷款,催生出了百亩油茶基地。
碳汇革命源于衢州在全国首创的碳账户体系。在开化县,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团队深入山林3个月,为37万株林木建立“碳身份证”:杉木年固碳12.6千克/株,毛竹5.3千克/株。当每一片叶子释放的氧气被量化为可交易的“碳货币”,森林从生态屏障升级为“绿色银行”。目前,全市建成60.4万个林业碳账户,碳储量2490万吨,年新增固碳90万吨。
碳账户通过数据驱动治理,将抽象生态价值转化为239.6万个可交易账户,绿色贷款余额7年增长984%。
制度创新,带来生态反哺民生的转化之路。
常山县青石镇和尚弄村,2500亩的油茶苗长势正旺。这片种植基地,曾是一片荒芜山野。“我们这儿山多地少,以前村民守着山林却赚不到钱。”村党支部书记蔡永军坦言。
为走出困境,村里与常山“两山合作社”合作,村民由此拿到土地流转“租金”每亩每年500元至700元、就近务工“薪金”每月3000元至5000元,产业分红“股金”按照入股的金额按比例分配,实现“一地生三金”。
常山县农投集团生态资源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君君介绍,项目已带动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村民增收146万余元。新一轮2070亩油茶共富标准地项目启动后,山林地利用率将提升至65.6%。
在开化县林业局指挥中心,大屏上的绿色波浪线正不停地跳动。技术负责人指着其中一段上扬的曲线解释:“这片毛竹林刚完成间伐,移除了老竹病竹,促进新竹生长,固碳效率提升了15%。”随着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碳汇资源库越来越完善,开化的碳资本正通过云端往全国交易市场上跑。
茶农王永福把茶园接入碳监测系统后,惊喜悄然而至。贴了“低碳认证”的茶叶,价格一下子涨了40%。“以前就卖个茶青钱,现在连茶叶呼出的气都值钱。”更让他高兴的是“碳汇致富贷”,用未来30年的碳汇收益权作抵押,茶园改造的钱有了着落。
正如北京大学光华学院院长、金融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俏所说,在政府管控框架下,植入强大的市场激励机制,当减排行为能直接转化为信贷优惠、金融权益、市场收益等实质性回报时,个体与企业的行为逻辑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外部强制的“要我减”,内化为利益驱动的“我要减”,构建可持续内生动力系统。
这场由数据驱动的绿色变革,其价值不仅在于当下的减排成效,更在于它指明了未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清晰路径——以数据为基、以金融为桥、以价值为引,方能汇聚磅礴之力,共赴双碳之约。
逐梦“两山”拓新途
当“两屏十丘”的苍翠浸染街巷,“九水六湾”的碧波倒映高楼,在这幅徐徐展开的生态画卷中,这座千年古城正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产业为翼、智慧为脉”,跑出山水花园城市建设的“衢州速度”。
面对省委、省政府加快打造更高水平生态省的决策部署,我市围绕加快打造四省边际绿色生态桥头堡、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的战略目标,如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在市委八届十次全会擘画的绿色发展坐标系中,未来三年,一系列山水重塑项目将让自然以更灵动的姿态融入衢州城市肌理,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成长中的花园。
以污染防治筑牢生态之基。在智造新城,康鹏化学的污水暂存池焕然一新,1250米围堰及地沟经过环氧树脂防腐处理,如同披上防渗“铠甲”。我市将强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完成全市546个治气减排项目,深入实施碧水行动四方面14项重点任务,深化高新园区地下水修复、氟化工业新污染物治理、全域国家“无废城市”建设3项试点,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以共富共美打造全域花园。盛夏时节,在钱塘江源头的层林之间、幽幽溪涧,闲庭信步的“林中仙子”白鹇、嬉笑打闹的黑熊一家和静静生长的长柄双花木等,共同构成了动植物生存的绿色乐园。我市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钱江源国家公园正式挂牌命名,并推动全域和美乡村建设,力争今年年底全市和美乡村覆盖率达到65%以上。
以改革创新完善治理体系。作为全国首批林业碳汇试点市,衢州构建的60.4万个林业碳账户,让2490万吨森林植被碳储量有了数字化表达。目前,衢州正进一步迭代碳账户体系,构建碳预算化管理、项目碳评价、碳排放预测预警等“碳双控”治理体系,并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管体系,通过数字赋能提升生态问题的发现能力。当科技与生态深度融合,衢州正走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智慧环保之路。
以区域联动绘生态长卷。今年6月,鹰潭市正式加入浙皖闽赣“联盟花园”。衢州、黄山、南平、上饶及鹰潭正酝酿着更大的动作:打造“百元购卡,享万元权益”的文旅惠民卡,以“95号公路”为核心推出“联盟花园”品牌日,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旅IP。同时,衢州正持续深化四省边际生态协作,深化省际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推进跨省生态廊道建设,争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跨省应急联防联控等方面谋求更多协作。
最美的风景,依旧在路上。衢州并未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而是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今年,我市将碳账户立法提上议事日程,9月份将提交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构建多层级减污降碳协同体系,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制度优势,为全国碳中和实践提供地方样本。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绿富同兴,未来可期。如今的衢州,每一片绿叶都在诉说绿色发展的故事,每一泓清泉都在映照生态文明的智慧,“两山”理念已深深扎根三衢大地。展望未来,衢州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两山”理念在新时代焕发更加耀眼的光芒,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衢州智慧、衢州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