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日报

常山“全链条服务”打造四省边际人才科创高地

日期:08-14
字号:
版面:06版:边际新势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报道组 葛锦熙 通讯员 罗丹

  推动山区县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科创的重要支撑。然而,人才支撑不足、创新能力薄弱和成果转化不畅,是山区县发展面临的普遍难题,山区县如何走出一条人才科技强县的蝶变之路?

  常山县坚持创新破难、改革破题、开放破局,以科技及体制“双创新”改革为主牵引,以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为主支撑,探索推进“先用后转”“先投后股”“先联后创”等人才科创服务全链条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源要素向山区县和中小企业“下沉”转移,加快缩小技术差距、科技鸿沟。其相关做法入选2024年度全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和“企呼我应”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典型案例。

  创新政策驱动

  让科创成果“落地生金”

  位于常山县新都工业园区的浙江云泰纺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泰纺织”)实验室内,扫描仪快速扫过一小片混色布。不到5分钟,机器就给出数据:黄色占10%,蓝色占8%,红色占5%……随后,参数传至生产车间,一块色彩还原率近100%的布匹样品精准制成。

  “以前,混色打样凭经验,现在靠算法。”说起这项“黑科技”,云泰纺织总经理曾祥松感慨,“多亏了浙江理工大学赵连英教授团队的专利技术,原本复杂的混色纱线需要8轮至10轮打样,现在打样的精准率达到99%以上,专利的落地转化解决了企业生产技术的关键难题。”

  而这一切得益于常山县推出的“先用后转”机制。大多数中小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普遍存在成果承接能力弱、交易合作门槛高等难题。为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2021年,常山县以全省科技成果“转移支付”首批试点县为契机,创新推出“先用后转”机制,通过“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以高校将专利免费给企业试用1年,到期再付费的形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的设备、生产的配方和新型的工艺,助力本地企业发展。

  “‘先用后转’推动企业与高校强化创新合作,能更好地加快技术成熟与产品生产,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曾祥松说,云泰纺织就这样踩着科技成果转化的“风火轮”,迈上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快车道,上榜2024年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榜单。

  “由于‘市场看不到’‘价格谈不拢’等原因,不少科技成果‘藏在深闺人未识’,我们就像‘科技红娘’,利用‘先用后转’机制为企业和高校牵线搭桥。”常山县科技局副局长胡斌说,这样一来,企业少了创新的顾虑,多了科技合作的动力,对于科研院所而言,企业的应用和转化也让科研人员能够更好地洞悉技术前沿的需求和缺失情况,真正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撬动资本杠杆

  让初创企业“乘风而起”

  就在前不久,常山县正式发布2025年“先投后股”项目征集令,为人才科创版图的扩张再次吹响号角。

  “先用后转”破解了企业创新难题,“先投后股”则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注入了金融活水。去年起,常山县展开“先投后股”创新改革试点工作。通过每年设置3000万元“先投后股”专项资金,由常山县人才集团担任“科技成果产业化合伙人”,打造“初期投资+全程赋能+股权转化”的支持模式,着力破解政府基金“不能投”、社会资本“不愿投”的困局。

  在具体运作上,由县科技局拨付专项资金,支持有科创需求且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发展。县人才集团则持有各笔专项资金并将之转化为相应企业的股权,伴随企业成长一段时间后再执行股权退出,在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功能的同时,推动企业实现市场化融资,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有机融合。

  在去年首次向全国发布“先投后股”项目的试点“征集令”后,目前已有9家企业进入尽职调查环节。

  “我们要求报名的企业经营范围符合常山两大主导产业和‘五个一’核心产业,同时提出企业核心技术团队合计股权不低于50%等各项要求。”常山县人才集团工作人员毛笑莹介绍,通过“一对一”配套专项联络员,县人才集团依托浙江理工大学常山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及相关服务平台,成立技术支撑智囊团,配备具有股权投资、财务、数字化营销等综合背景的专业人才,全程为企业提供服务。

  目前,智囊团已招募新材料、装备制造、生命健康、轴承等主导产业联络员50余名,累计帮助企业解决关键难题120余个,推广新技术200余项,预计创造经济效益1000万元以上。

  截至目前,常山已为26家重点人才企业、重大创新平台投保人才险,大大降低了高层次人才在常创新研发的风险。“扶持初创型科技企业,促进人才项目快落地、快投产、快见效、快成长,这是一项立足长远、互利共赢的创新举措。”常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徐玉龙说。

  整合科研资源

  让产学研用“握指成拳”

  “我们正在建设产能达3000吨的生产线,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3亿元。”日前,衢州巴菲尔化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巴菲尔化学”)董事长孙松华欣喜相告。

  2009年,巴菲尔化学落户常山,15年来一直致力于研发用于电镀工艺的非剧毒氰化物。去年6月份,巴菲尔化学举行非剧毒氰化物电镀新材料聚合硫氰酸盐产品和应用成果发布会,这一成果被与会专家认为是“业内里程碑式突破”。

  “能够取得势如破竹的发展离不开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孙松华说,在政府引导下,企业与多家高校共同开展科研项目,通过整合政企校三方资源,由企业领衔的常山环保电镀新材料新技术创新联合体得以构建,从政策指导、技术突破、市场开发等多个维度推动全产业链的发展。

  常山县正在规划打造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国际创新科技孵化基地,加快形成政、产、学、研一体化体系。通过打造创新联合体“人才信息共享池”,将国内外先进的创新技术整合到平台中来,在发挥创新主体协同的同时,消除创新要素在创新链上跨部门、跨领域流动的体制障碍,打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人才融入企业创新链的机制堵点。

  截至目前,常山县已备案3项市级创新联合体,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增至28家、18个优质科创人才项目转化落地、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1.4%、转化科技成果85项、增加创新产值超5亿元。

  常山通过构建“全链条服务”机制全力打造四省边际人才科创高地,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以科技动能激发产业升级,以人才优势塑造发展胜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山区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