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芸 通讯员 刘虹 文/摄
8月4日上午7点半,刚结束了征迁指挥部工作的兰金星已坐在龙游县湖镇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办公桌前,当天他和社阳乡村民老李约好了,要帮老李患有智力残疾的妻子解决20年无户口问题。为了帮老李妻子上户口,江西、金华等地他跑了不下6趟,翻阅了20余本档案,终于找到了关键突破。
1966年出生的兰金星,从1991年穿上警服起,在这方三尺窗口与集镇街巷间,书写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窗口里的时光密码
1998年,兰金星开始驻守户籍窗口。二十世纪90年代的户籍室里,铁皮柜堆成迷宫,查询信息全靠手工翻阅。他作为龙游上世纪80年代仅有的两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之一,来到户籍科后就把自己关在机房半个月,翻阅海量纸质档案,最终让上万条户籍信息精准入档。
“那时候熬坏了三盏台灯,手指敲键盘敲得直发抖。” 他笑着回忆,眼中闪着光。这种对技术的钻劲,在2005年二代身份证换发时更显执着——他白天背着相机,跑遍全县15个乡镇街道262个行政村,晚上在办公室将证照逐一审核导入,半夜才回家,把40万张照片全部导入电脑。
户籍民警的生涯中,最让他牵挂的,是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二十多年来,他倾力为80多个家庭办理了领养手续,看着曾经被遗弃的孩子有了家、走进校园,令他感到万分欣慰。他至今难忘小玉姑娘的故事:2000年,傅女士(化名)在途经木材厂的路上发现一名弃婴,解开襁褓,里面有一张写有女婴出生年月的纸条,傅女士便把女婴带回家抚养,取名小玉。2017年,小玉到了要外出实习的年纪,但因为傅女士一直没有办理收养手续,小玉没有户口,也办不了身份证,傅女士便带着她向兰金星求助。
兰金星了解情况后,拿出笔记本,画上流程图,事无巨细地指导傅女士准备资料,带着她奔走在民政局、公安局等部门和村委会之间。2018年3月,小玉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张身份证,顺利走上实习岗位,开启人生新篇章。“户籍工作虽琐碎,但每件都关乎群众的幸福,意义远不止一张纸片。”
转岗后的街巷温度
“窗口坐久了,想听听巷子里的风声。”2024年,兰金星做了个让同事惊讶的决定:主动申请担任集镇片区警长。
沙田湖工业园区的纺织厂欠薪纠纷,是他转岗后的“第一堂课”。10名工人堵在厂门口,他揣着《劳动法》来到车间,听贵州籍女工算加班费,陪企业主翻账本核对考勤……终于促使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字。
坐落于沙田湖工业园区的“湖镇亲清助企中心”建成后,兰金星凭借扎实的法律知识和真诚的服务态度,成了企业主信赖的“顾问”,从安全生产指导到证件审批咨询,大家总爱找他“掌眼”。
反诈战场也成了兰金星的新阵地。他带着年轻民警深入街头巷尾,把“反诈小铺”摆进热闹的菜市场,用接地气的方言将真实案例讲出来,并制作“平安周报”在“云警社区”微信工作群中发布。“兰警官,多亏你上次讲的‘刷单诈骗’,我儿子才没有上当!”一次在工地宣讲后,一名工人激动地拉住他,不停地向他道谢。“群众这一声真诚的感谢,是对我工作最高的褒奖。”兰金星说。
如今,兰金星路过“湖镇亲清助企中心”时,保安总喊他进厂吹空调;老街坊见了他,爱往他手里塞把青菜或刚摘的水果;孩子遇到他总是亲热地喊他;工人看到他,热络地招呼他一起吃饭……“瞧,这些日常互动就是我从警生涯的最好答案。”
三十四载从警路,兰金星用窗口的灯光编织团圆梦,用街巷的脚印丈量鱼水情,最终在群众心里写下答案:所谓初心,不过是把“多说一句话”的耐心、“多跑一里路”的坚持,过成了岁月里最动人的寻常,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